挖掘與解決問題

關鍵字: Problem、Solution、20/80原則、排擠效應(crowding-out effect)

國內自從上個月一名52歲楊姓媽媽檢驗員,察覺儀器出現不尋常的雜訊,而爆出廠商長達數十年在食品用的「起雲劑」中,摻雜有毒「塑化劑」的惡劣行徑,至今隨著食品涉及層面廣泛,而弄得人心惶惶,也讓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MIT」蒙羞。

財政部決定退還塑化劑廠商稅款,引起消費大眾不滿

這兩天看到報導:財政部決定退還塑化劑廠商相關貨品內含貨物稅與營業稅款,而引起消費大眾不滿,當中也包括一些在媒體具有相當影響力人士撰文抗議。

自己乍聽此新聞雖然也「很生氣」,但更不想陷入「混亂的訊息」中而被媒體左右,故仔細看了相關報導內容,並嘗試就《我所知道的真相…》,彙整關鍵資訊如下:

《以出廠價20元的保健飲料為例》:
【出廠】廠商要繳納15%(即3元)貨物稅→國庫。
【銷售】消費者購價24元($23*1.05=$24.15),含負擔貨物稅($3),及營業稅($1.15)→廠商。
【繳稅】廠商將從消費者處所代收之貨物稅($3),及營業稅($1.15)→國庫。
【退稅】國庫→視廠商是否原價退給消費者,來決定除營業稅外,是否加退貨物稅給廠商。
  (點選可看放大圖)


腦中有此關於「退稅」流程之架構後,又多了一些想法:政府和對此產生質疑的民眾,所關注之標的似乎不太一樣 ────  政府針對的是「目前可掌握商品」之相關處置;民眾訴求的是「看不到而吃下肚的商品」。

這也讓我想到以前聽過一則關於管理的小故事。

問題(Problem)or 解決方案(Solution)?

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洗面皂,盒子裡面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便「很努力」地研發了一台「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台出貨的香皂盒,結果「漏裝」的都可找出來。

而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台強力工業用電扇,放在輸送機末端,去吹每個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香皂的空盒……。

挽回「可以補救的部分」,以及「防範於未然」

之所以將摻毒事件跟上述小故事聯想在一起,是因在故事《Problem or Solution》中,若能找到「最佳方案」以徹底解決問題當然很好。但在漫長過程中,要思考其可行性之影響因素,如:仍須面對「持續發生的問題」,以及「有限的資源」。所以,與其「無止盡」地挖掘問題,先行找出「最適之可行方案」,或許更為重要。

我想,若真如廠商所言,歷經20~30年大規模使用塑化劑,那麼影響層面,坦白說已經難以估計。在眾多相關商品「先全面下架」然後等待檢驗的情況下,除了要化解消費者疑懼之外,相關廠商及其員工和家屬生計,以及國外對台灣的信心……等,都需在有限人力、時間考量下,儘可能地挽回「可以補救的部分」,以及「防範於未然」。

20/80原則考量

若為了呼應「群眾的憤怒」,而將焦點放在「已經吃下肚子,卻難以掌握的大眾」身上,除了施行與認定上有困難外,也需考量除了塑化劑之外,其他應該列入正常檢驗甚至更重要的項目,不能因資源「排擠效應」(crowding-out effect)遭到停擺。若以相關數據提到對於幼兒和青少年影響較大,或許可先針對此部分再議出可行方案。

挖掘問題的同時,是希望找到解決方案,而非渲洩憤怒和擴大事端

即使嘗試去蒐集、思索相關資訊,自己也很難論定現階段究竟該如何要求政府,畢竟都只是「瞎子摸象」。但至少在心態上,提醒自己「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在挖掘問題的同時,是希望找到解決方案,而非渲洩憤怒和擴大事端。

此案仍有許多變數,相關因應措施也在改變。撰寫此文,無非是「期許自己」:在分辨和處理事情時,即使感到憤怒,仍不忘秉持理性的態度。這樣,或許慢慢就能做到當初發現此問題的檢驗員所抱持的心態:在「有限」的實驗室資源,以及「不合時宜」的規範下,仍能「用心就自己能力所及」去審視和做事。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相關聯結:俯視與注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