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傳奇

日前看到一個介紹新住民在台趣聞的節目,當中提及不同族群間,在特定情境下之好惡,頗為傳神。

尊重彼此差異,為自由民主的精神之所在

大體而言,台灣人給其他各國人的印象是熱情隨和──凡事好說,但遇到「韓國人」,則避談「賽事」,遇到「大陸人」,就不說「政治」,否則彼此會「翻臉」。

其實,每個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基於「尊重」彼此,須留意不要誤觸「地雷」也無可厚非,這本是「自由民主」的精神所在。畢竟......

每種文化,都是一條既深且緩的河流,可以平行,也可以交會,卻不需要對立。

自己也不禁想到:反而同樣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硬是被部分熱衷於「爭功諉過」的政客限縮於「越來越小」的「圍籬」──只要「顏色」不同,則凡事必反。

建國百年,回顧革命先烈歷史

對此,今天剛好看到文章《那些從未享受到民主果實的人們》,讓自己又多了一些感受。

對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基於個人的理由,對這個「名字本身」,自己有著獨特的親切感。除此之外,自己也一樣在學生時代念《與妻訣別書》時,並無更多感受,其他也只有民歌時期,聽到李建復演唱的《意映卿卿》而已。



堅信犧牲能喚醒同胞,故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但隨著年歲增長,重新檢視此段歷史時,有特別的感受,尤其是林覺民坐船前往廣州時所說的一段話:

「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甚且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凍餒者亦有之。故謂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絕不信也。嗟乎!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袓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

代代相傳承續生命的原始力量

原本對於這段歷史被淡忘,感到有些遺憾,但仔細想想,就跟橫跨古今中外、各個領域中,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人」一樣,只要「懷著能成義的希望」盡己之力,雖無法「立竿見影」,卻能在「巧妙的安排下」,逐步對周遭產生「不自覺卻深遠的影響」。

就像林覺民年僅十三歲時,就在首次科舉考試紙上寫了「少年不望萬戶侯」,想必……在他年少時,也受到「不為我們熟知的先賢」所影響,而培養出如此超凡的氣度吧!

在此,僅以紀曉君所演唱的《神話》,期許在生活中,效法這樣的精神,並使之得以傳承下去。



作詞:林志興 / 作曲:陳建年

神話是一個美麗的夢
隱藏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情懷
神話是傳說故事的搖籃
是人類信仰和精神最終的依歸
讓我們從神話的嚮往中
承續生命的原始力量
融入生活煥化新生
與天地合一
讓我們在神話的啟示中
踏著祖先的步履
唱出對那古老民族
永恆的情歌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人人「沒把握」,但…個個「有希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