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的人生

今天看到一則「催母喝飲料 兒咆哮引眾怒」的新聞,影片被網友拍下po網,並發動人肉搜索,一名無辜的高中老師甚至受到「誤植」而被罵翻。 事後社會局訪查證實,他其實是一名孝子,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每天下班都會趕到安養院,當天他因趕車,加上遭到「有正義感」的遊客圍觀和指責,才會一時情緒失控行為脫序。 這則報導,也讓自己聯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伊朗的電影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 故事大綱 鏡頭一開始是先生納德和太太席敏兩人,坐在法院裡協議離婚。席敏堅定地表示:想帶女兒去國外獲得更好的教育,眼看移民簽證即將到期,先生卻反悔;納德則是放不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邁父親,想親自照顧而不願和妻女離開。雙方認為事態嚴重「不願妥協」,但法官卻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而請兩人回家再做考慮。 席敏決定搬回娘家與納德分居,納德於是透過關係請來了女看護羅芝來幫忙,結果卻使納德、羅芝兩家的「日常生活」引發出一連串「不可預期」的事件。經歷過這些風暴後,納德、席敏兩人在女兒的陪伴下,又重新回到法院裡……。 注視與俯視 彼此的難處 若僅從「個別角度」去審視情節時,對照每天媒體社會版的令人氣憤的「片面報導」,其實並不陌生,如:妻子拋下老邁公公、丈夫、女兒而離家出走;看護將雇主綁住私下外出;雇主動手毆打已經懷有身孕的看護……等。 但是,當我們檢視「整個脈絡」時,在每個人身上,卻夾雜著難以言喻的痛處── 讓人不忍苛責的疏失。 如:生長在伊朗父系社會環境的納德,一心想守住自己的家,即使後來在工作和照顧父親雙重壓力之下,仍「言不由衷」地以嚴厲的語詞拒絕妻子的幫助;急欲離家的席敏,實為對丈夫愛的試煉,雖關切家中遇到一連串的問題,在丈夫冷漠的言語回應之下,依然決定依原訂計畫帶著女兒離開;將父母爭執看在眼裡的譚雅,原本也堅持須信守「誠實」,但最後也在護守父親的情況下,不知不覺變成和父親一樣説謊。 經歷多 才懂得諒解 儘管如此,這些不斷的衝突當中,彼此也因「經歷更多」,使內心逐漸有了轉變。 席敏離家拜別時,連兒子都忘了的失智公公,竟然記得媳婦的名字並緊握她的手,席敏離開之後,失智公公開始不說話,且狀況突然變糟,心中雖急欲離家,但仍關切家中遇到一連串的問題,最後甚至因為對女兒的愛,而妥協願意付錢給羅芝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