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路


今天看到元氣網的文章《轉持視線焦點 去蚊存睛好簡單》,當中提到如何對付飛蚊症。黑色的小點在「周邊視野漂來漂去」,可是「看它時又漂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視而不見」,讓神經系統的「適應特性」來處理它,讓自己印象深刻。

自然調節的專注力 使周邊雜訊消褪

一位瑞士哲學家Troxler提出了「錯失了效應(Troxler's effect)」或「周邊褪視錯覺」,若視著看圖中心的紅點,不要轉移視線,慢慢地輪圈會不見了。



當眼睛注視一個東西時,並不是完全不會轉動,而是有「微顫動」現象 ── 會有不自主快速且反覆的微小眼球轉動幅度,這讓我們「視野中心的感受域」,藉由「不斷地改變位置」,而不會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

很有意思的是,微顫動的幅度並「不會超過」位於「周邊視野感受域」,因此周邊視野感受域處於「持續不變的刺激」情況下,漸漸降低神經反應,周邊視野的影像,就好像變魔術般慢慢消失了。

缺乏聆聽的助人行動

這個觀點,也讓我想起曾看過的短片《許願精靈幫幫忙》



盲眼女孩清晨醒來,發現有一個許願精靈在她身邊飛來飛去。這個精靈不耐煩地傳達了指令,要求她要許三個曾許過而「幾乎遺忘」的願望──重見光明,女孩開心表達後,精靈卻表示:「先天的缺陷」是「無法改變」的。

為此,盲眼女孩決定不再許願,一如往常地到車站搭車,並開始一天的生活。這個「只依規定行事」的許願精靈,則繼續糾纏盲眼女孩,要她快點許願,好讓他快交差。路途中,盲眼女孩又撞見一個「僅就自己認定」卻幫了倒忙的男子──沒探問女孩的需求,硬是要牽著女孩走了冤枉路。

最早看到這部影片時,我的焦點放在讓人臉上三條線的精靈和路人,因總覺得生活中不乏積極「在人前展現績效」或是「抒發個人激情」的助人行動,卻沒有耐心聆聽和跟上受助者的步伐,反而造成其更大的困擾。仔細想想,這類「經常性」的鹵莽作為,某種程度只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匱乏──藉此填補內在的空虛。

外在侷限促使專注內在無限

不過,近來又多了一些想法,評斷「外在行為」的合理性,固然有助於反省自我,但因著個人的「限度」,其實難以「全然洞悉」這些「行為背後」的意圖;且「過度專注」於「不要做甚麼」,可能會陷入「消極地無作為」,畢竟......這些乍聞令人不以為然的作為,很多時候會有超乎預期的發展與安排

天主,祢在我內,我卻在我外」~聖奧斯定(St. Augustine of Hippo)

就像影片末了,盲眼女孩在蹣跚地走過了長長的街道後,儘管眼睛仍然看不見,也無法改變旁人的眼光,但在這「重重侷限之中」,反能「專注造訪內在自我」,而開心地跟精靈要了一雙紅鞋──在她心目中美麗而能「自在前行」的鞋子。



 《路一直都在》


穿過人潮雙眼燈火欄柵 沒有想過回頭
一段又一段走不完的旅程 甚麼時候能走完

噢 我的 夢代表甚麼 又是甚麼讓我們不安

That’s just life 尋找夢裡的未來
That’s just life 少點現實的無奈

不論風吹的時候 不再傍徨的時候
永遠向前 路一直都在

穿過一塊裡面一片黑暗 沒有想過回頭 
一段又一段走不完的旅程 甚麼時候能習慣

噢 我的 夢代表甚麼 又是甚麼讓我們期盼

That’s just life 尋找夢裡的未來
That’s just life 少點現實的無奈

不論風吹的時候 不再傍徨的時候
永遠向前 路一直都在

看不清的路又算甚麼 看不清的夢又算甚麼
就算走到盡頭又能算甚麼 能算甚麼

That’s just life 尋找夢裡的未來
That’s just life 少點現實的無奈

不論風吹的時候 不再傍徨的時候
永遠向前 路一直都在

That’s just life 徘徊到不再徘徊
That’s just life 從來都不怕重來

沒有選擇的時候 無論選擇的時候
永遠向前 路一直都在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自由之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