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錨


上週看公視重播電影《教會》,隔了多年再看,依舊觸動自己,但又多了些「最初難以領會」的感受。

儘管「當下」看到掌權者的暴行——殘殺無辜的傳教士和原住民,並以尖酸的言行粉飾自我貪婪,心中依然感到憤怒,奇妙的是……看完電影後不久,心中卻感到平靜(難不成是麻木?)

後來回想自己「直覺」印象深刻的情節,有兩個過往疏忽的場景:
一個是羅力格‧曼多薩上校(Rodrico Mendoza)準備跟原住民一起「用武力」對抗強權,首次「成功殲敵」時,眼神卻流露出「懊悔與不安」,但隨即受到當下殺戮氛圍瀰漫的影響,又「重拾」武器對抗。
另一個,則是Mendoza眼看可有效炸毀敵人並阻斷其進攻時,驀然瞥見一小孩在逃跑,不小心跌倒並即將墜落橋下,他遲疑片刻後,便趨前拉起那個小孩,卻也因此中槍倒下。

以前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僅聚焦最後Mendoza倒地奄奄一息時,雙眼注視著聖體,心中覺得悲壯和憤怒難消;但是,這次則回溯他稍早置身殺戮氛圍中,感受到他「在良知糾結下跳脫惡的干擾」而對善做出回應,並在臨終前守望善的根源。

那種感覺,就像是面對「不友善的氣勢」——不管源自直接傳達憤怒或以偽笑夾雜嘲諷,很奇妙地,自己常「自然浮現」學生時代唸到文天祥《正氣歌》的一句話:「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對此「自然浮現」的影響,或許是有感於人的自然形狀,乃某些力量相互影響、牽制的結果;另一方面,自己更發現:應接不瑕的訊息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在人身心疲憊的狀態下,根本難以靜心思辨;縱使有意識地學習,提醒人所知有限,進而培養出思辨能力,但是……在「關鍵時刻」不盡然可以「適時敦促」我們,做出應有的作為與回應。

在此同時,從自己生活的體驗中,除了內在感受的激發、理性思辨的回饋之外,慢慢也覺察到需輔以「不著眼於眼前可見成效」之持續作為——
讓時間支配空間,光照空間,讓空間連成一「不斷擴展、沒有折返」可能性的鏈條,就像……你每天定時吃、喝、拉、撒、睡,配合規律的運動、(非特定目的)閱讀以及祈禱,突然有一天發現:身體能神清氣爽地健走、心中視野開拓並感到喜悅、可以將一開始可能「不太好入口」的訊息咀嚼出更多味道,甚至「有時」能在不知不覺中寬恕他人

情感雖然高貴,卻『總是不定,來來往往,時而離開,時而返回』。祈禱的恩惠也『難以預料』,有時充足,但『在較黑暗的日子裡,似乎全部蒸發了』。
……
『我們眾人都該有一些年長者的謙卑,他們也許聽力不再靈敏,在聖堂中用低沉的聲音誦念他們自兒時學會的祈禱,這些低沉的祈禱聲充滿大殿』……好似『年復一年伸展枝葉的櫟樹,讓更多的人來乘涼』。
只有天主知道,他們的心靈在何時且怎樣與那些所誦念的祈禱,融合在一起。無疑地,這些人也必須面對黑夜和空虛的時辰,但對口禱總能保持忠誠。就如船錨那樣,僅僅抓住繩索。
……
我們說出的話語『牽著我們的手;在某些時候讓我們恢復樂趣,也將我們心中最困乏的一面喚醒;拾回我們失去的記憶』。這些話語引領我們『朝體驗天主』的道路行走。


相關閱讀:我們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