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成為人

圖片
  今年教師節,看了公視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承諾大海的老師》( The Teacher Who Promised the Sea ),對於片中「 現世未能實現但終生永不磨滅的承諾 」,心中有著難以言喻的觸動。 ***** 劇情大綱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描述某日亞莉安娜接到電話,對方表示祖父曾簽署一份文件,申請開挖「拉佩德拉哈亂葬崗」,尋找曾祖父安東尼奧貝奈格斯( Antoni Benaiges )的遺骸。   在安養中心總是靜靜看著大海的祖父 ,對往事隻字未提,感到困惑的亞莉安娜,決定協助他完成心願,展開尋根之旅。   初抵時, 亞莉安娜巧遇 當地的長者,尋找一名對他意義重大的人,正巧就是她的曾祖父,也因此帶領她回溯這段塵封 75 年的記憶——當年以赤誠開啟學生與家長的視野,卻也招來殺身之禍的 艱辛歷史。   先成為真實的自己   或許 …… 希望讓習於接受高壓教育的孩子放鬆,抑或想倡導平等尊重的概念, 安東尼奧從「稱謂」開始,拉近彼此距離,希望學生「直呼其名」而非「老師、先生」。   此外,藉由當時難以想像與觸及的經驗,不管是印刷機帶來的新奇,實作排版領會的踏實,還是自由述說心中想法的悸動,都讓這些孩子喜悅之餘,同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 身為老師,不應該為了方便,急著要孩子成為大人,而是要讓他們先『成為小孩』,能想像自己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   從微觀連結到鉅視   原本看文宣被定位為西班牙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The Chorus ),因而預期是一部「春風化雨」的故事,並希望「暫時跳脫」近來媒體傳達不同立場的角力與紛擾,讓腦袋找到一點「舒活的空間」。   一開始的確是如此,尤其 劇情前半段引導學生透過書寫,覺察自己並與同儕共融,讓我聯想到另一部根據 1999 年出版的 《街頭日記》(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 所改編的電影 。   但另一方面,影片在回溯當年與穿插現今的人事物中,卻時不時地釋出壓抑的語言與圖像,引導人從單純的教育理念衝突,進入思考更大的脈絡 …… 。 例如:當年幫忙安東尼奧打掃的婦人,最初刻意與他保持距離,儘管後來在安東尼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