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諸聖相通

圖片
  今天是天主教會的《諸聖節》 (All Saints' Day) ,聖若望 · 亨利 · 紐曼 (St. John Henry Newman) 也在這一天被冊封為「教會聖師」。   自己最初注意到聖紐曼,是以前在蒐集從新教 ( 台灣翻譯為基督教 ) 轉為天主教的人士;坦白說,當時的心態偏向「佐證」天主教——「自己所信仰的」教派,較符合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但近年來,有更多與不同宗教交談的經驗,包含從教義上的學習、 生活中不經意地分享互動 ….. 等,更加領會到: 尊重彼此 「同樣為人」而非「對立一方」,莫因歷史、文化、宗教之差異 而 陷入「被制約的仇恨」 ;並深信更大的天地主宰,會以獨特的方式,引領我們歸向祂。 「 在聖紐曼強有力地表達神聖和諧的形像中,最終我們可以看到, 當我們誠摯地勇於藉由不同方式依循良知招喚時,所有的分歧都能導引深入理解,終將殊途同歸—— 邁向同一天鄉 。 」 ( In the image of divine harmony which Newman expressed so eloquently, we can see how, ultimately, as we follow with sincerity and courage the different paths to which conscience calls us, all our divisions can lead to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all our ways can find a common home .) ~ 《 John Henry Newman: The harmony of difference 》   對此,也讓我聯想到 魯益師( C.S. Lewis )在 《夢幻巴士》( The Great Divorce ) 所闡述的概念: 「 若從『離異』〈 Divorce 〉的角度來看,則猶如植物不斷地開枝散葉,或是生物成長(演化)越趨於完美時,便分離得越遠; ...... 善,在過程中,不僅和『惡』越來越歧異,也和『其他的善』越來越不一樣。 」 最後,僅以 聖 紐曼當年在 尋求未來精神道路上的指導時,所寫的讚美詩 《 慈光歌 》 (Lead Kindly Lig...

成為人

圖片
  今年教師節,看了公視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 《承諾大海的老師》( The Teacher Who Promised the Sea ) ,對於片中「 現世未能實現但終生永不磨滅的承諾 」,心中有著難以言喻的觸動。 ***** 劇情大綱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描述某日亞莉安娜接到電話,對方表示祖父曾簽署一份文件,申請開挖「拉佩德拉哈亂葬崗」,尋找曾祖父安東尼奧貝奈格斯( Antoni Benaiges )的遺骸。   在安養中心總是靜靜看著大海的祖父 ,對往事隻字未提,感到困惑的亞莉安娜,決定協助他完成心願,展開尋根之旅。   初抵時, 亞莉安娜巧遇 當地的長者,尋找一名對他意義重大的人,正巧就是她的曾祖父,也因此帶領她回溯這段塵封 75 年的記憶——當年以赤誠開啟學生與家長的視野,卻也招來殺身之禍的 艱辛歷史。   先成為真實的自己   或許 …… 希望讓習於接受高壓教育的孩子放鬆,抑或想倡導平等尊重的概念, 安東尼奧從「稱謂」開始,拉近彼此距離,希望學生「直呼其名」而非「老師、先生」。   此外,藉由當時難以想像與觸及的經驗,不管是印刷機帶來的新奇,實作排版領會的踏實,還是自由述說心中想法的悸動,都讓這些孩子喜悅之餘,同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   「 身為老師,不應該為了方便,急著要孩子成為大人,而是要讓他們先『成為小孩』,能想像自己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   從微觀連結到鉅視   原本看文宣被定位為西班牙版的《放牛班的春天》( The Chorus ),因而預期是一部「春風化雨」的故事,並希望「暫時跳脫」近來媒體傳達不同立場的角力與紛擾,讓腦袋找到一點「舒活的空間」。   一開始的確是如此,尤其 劇情前半段引導學生透過書寫,覺察自己並與同儕共融,讓我聯想到另一部根據 1999 年出版的 《街頭日記》(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 所改編的電影 。   但另一方面,影片在回溯當年與穿插現今的人事物中,卻時不時地釋出壓抑的語言與圖像,引導人從單純的教育理念衝突,進入思考更大的脈絡 …… 。 例如:當年幫忙安東尼奧打掃的婦人,最初刻意與他保持距離,儘管後來在安東尼...

牢不可破

圖片
這陣子關注意各種識形態衝突或霸凌、 AI 、以巴戰爭 …. 等議題,雖然蒐集不少資訊,也拉拉雜雜地備註一些省思,但總覺得少了些甚麼,更好說是——不知如何「收尾」,加上有各種雜事要處理,便一直延宕未下筆。 傍晚看到文茜世界周報 《 10 月 7 日哈瑪斯襲擊慘劇後 美猶太裔分歧更劇烈【短篇 】 》 再次深感 : 化解仇恨、和解,從來都不容易,甚至......可能須經過好幾代。 因此想到:透過理性思辨、悉心同理固佳,但更重要的是, 在心中須有一個牢不可破的信仰 ( 根基 ) ,得以超脫環境桎梏,自然在生活中自由地傳遞善念 。 「 ( There are two gifts we should give our children: one is roots, the other is wings. ) 我們應該給孩子 ( 下一代 ) 兩件禮物:一是根,一是翅膀 。 」 ~約翰 · 沃夫岡 · 馮 · 歌德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 你並非孤單一人 》( You Do Not Walk Alone) May you see God's light on the path ahead when the road you walk is dark. 願你在前路黑暗時, 能看見上主之光照亮你的前進。 May you always hear even in your hour of sorrow the gentle singing of the lark. 願你即使在悲傷的時刻, 也聽到雲雀輕柔的歌聲。 When times are hard May hardness never turn your heart to stone. 願你身處困境時, 也不會變得冷酷無情。 May you always remember when the shadows fall– You do not walk alone. 願你永遠記住,當陰影降臨時—— 你並非孤單一人。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25/08/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 持之以恆

希望的勇氣

圖片
最近一周,接連發生許多令人感到沉重的新聞事件。   但願此心春常在須知世上苦人多   彰化連鎖準公共化幼兒園,年僅 2 至 3 歲的幼童,疑似遭老師不當對待,短短 10 天內高達 158 次;台師大女足隊教練,疑似前後要脅近 40 位學生配合進行長達數年的實驗,並要求連續 14 天每天抽血三次,且初期由無醫事人員資格者採血;先前詭異避開中央山脈的丹娜絲颱風,造成災後 10 天災區仍沒電沒屋頂,也使台電搶修人員觸電命危、缺工下民眾自行修復破損屋頂摔落身亡 …… 等。   母親一邊吃飯,一邊看著的新聞,她有感而發地表示:不忍心看到辛苦的人這麼多,另方面覺得自己生活很知足。 在此同時,我常看到她「用自己能做的方式落實於生活」,像是做家事空檔、晚睡前靜靜地祈禱,以及用實際行動「 關心近人 」 ( 如 大樓管理員、市場跟她同樣年邁的賣魚婆婆、住家附近打零工的外配 ...... 等 ) 。   避免汲營未知虛幻疏於關愛近人   對我而言,除了祈禱之外,以前常做的是「大量」閱讀相關報導,嘗試釐清「完整」事實後加以省思。   後來慢慢意識到,網路時代聳動訊息流竄, 不僅難以「分辨」「來源」是否「屬實」,更不容易在「各自的脈絡下」去深入檢視 ,在有限的時間與能力下,改直覺關注那些觸動自己的訊息,然後 盡力「嘗試對別人」有所「理解」,並「詮釋對我」有何「影響」,以便跳脫「理所當然」的框 架,學習體恤彼此  。   進一步而言,直覺關注觸動自己的訊息,更好說是 「正視」真實的「內在張力」,乃警醒與成長的契機 ,但 不管是思考或行動,則先像母親一樣單純地「盡己所能落實於生活」,以免輕率地盲從陷入撻伐或簇擁的漩渦,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尤其......隨者年歲增長,愈加深刻體認到: 不管你讀過多少書,做過甚麼研究,沒有一個人探究得出天主讓這裡發生這一切事情的理由是甚麼,認清這點就能開始安然深坐,盡自己的能力做好事,而不會想要把這個世界每一件事都轉變過來 。 並非活在過去而是讓過去活出來   當接納事發時內心真實感受——不論是所謂的正面或負面情感,才有餘力善用理智,逐步深入檢視 這些報導後續發展,像是台師大女足事件吹哨者簡同學,當初退隊悲痛時仍悉心助人,如今受各界關注後,更堅持不反過來霸凌老師,而是就...

口述歷史

圖片
接近下班時,看到同學 Line 訊息:陳宗舜神父今天 2025 年 6 月 30 日下午 16:30 於頤福園安詳蒙主恩召。   上過陳神父教會歷史課的人,對教會漫長的歷史不見得都記住,但必然記得一句他掛在嘴邊耳提面命的經文: 「 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 」 ( 羅八 :28 ) 。   坦白說,我雖然很喜歡這句話,但之前心中不免有些納悶:這句話跟教會歷史,有甚麼關係呢?   上週五聽了一整天 AI 線上課程,心中有滿滿的心得 ( 這部分等改天再慢慢整理書寫 ) ,但腦海浮現陳神父對於檢視歷史,更好說是被教導的經典,該抱持何種態度,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類比。   「 有一寺廟住持,一日在敲木魚誦經時,一隻貓在室內奔跑並發出叫聲,為了讓貓安靜下來,住持便將牠栓在角落餵養;住持過世後,不久,那隻貓也死了,繼任者趕緊又找來一隻貓豢養。   繼任者並不知道住持最初養貓的緣由,只知道有記憶以來,住持在誦經時,旁邊就拴著一隻貓,也不敢多問——總覺得涵養深厚的住持,這麼做必然有其道理,所以,誦經時得養貓的習俗就這麼延續下去 ….. 。 」   當時,神父進一步表示:了解教會歷史脈絡時,不要只看表象,檢視禮儀規範時,要以開放的心去聆聽時代的需要,才能與時俱進,過去很多所謂的異端 ( 異類 ) ,如今看來其實是一些缺乏溝通與交談的誤解。   有著招牌酒窩,喜歡說說笑笑的陳神父,在會心一笑之餘,給了自己一個鮮明又寓意深遠的圖像,不管是工作或生活,遇到「正言厲色」的強力要求,務求照特定作法、不想嘗試改變者,腦海裡常浮現此景象:「這人身邊有一隻貓,不能怪他」,此會讓原本有些無奈甚至委屈的我,頓時放鬆甚至在心中竊笑。   日前上 AI 課程,再度聯想此小故事,是省思到 AI 就像集結許多所謂「精闢文本」的大框架;自己並非全然否認其價值,但這種將過去知識經驗去蕪存菁的學習,容易 錯失以謙遜的態度,自然領會生活中「沒有界線」的各種可能 。   我想 …… 神父用簡單敘事,幫助我們檢視共同的歷史起伏,以及各自的生活歷程,窺見當中俯拾即是的信仰之光,當 將 注意力從自我轉向天主, 全心全靈順從、仰賴聖神的引導 ,便能找到幫主自己和...

風的信息

圖片
今天是聖神降臨節,每年一次的繼抒詠,有時用念或唱的,或許是事先沒協調好,當中有些小狀況,還好教友臨機應變得宜。   其實彌撒當中難免有「不照原定安排」的狀況,通常繼續進行即可;但是,不知怎麼,身為「局外人」的我,當下心中卻有些「掛念」,覺察自己的感受後,便向天主祈禱——希望 「 當事人 」 不要感到困窘。   坦白說,我不知道當事人的感受,更不明白自己為何掛念,但說也奇怪,簡短祈禱後,心中除了感到平安之外,腦中浮現不久前的一個的經驗。   日前一個有些棘手個案,好不容易安頓好了,但在與案主重要關係人商討後續處遇時,她細數被鄙視的經驗而釋出滿滿的情緒張力,當時自己失去耐心聆聽,覺察到此情況,我便表示暫緩等之後再討論。   當天下班梳洗休憩片刻後,心中仍掛念此事,最初省思時想到: 或許是我花了好多時間處理該案件,加上適逢工作與生活中有許多讓人煩心的事物,所以才會沒有耐心;儘管做此「理性分析」,心中還是感到懊惱。   後來,改向天主說「我累了,對方也累了,請祢幫忙!」 頓時,心中放鬆下來;不久,腦中想其一個以前看過的有名繪本 《你很特別》 這個自己很熟悉的故事,在那當下再次閱讀後,著實地觸動了我。隔天,我便 Line 給案主的重要關係人看,因她沒有做任何回應,自己無從得知其感受;但說也奇怪,我並沒有太在意。過幾天,我們又開始好好討論後續處遇。   「 將注意力從自我轉向天主,全心全靈順從、仰賴那不知名的力量,或許這就是聖神的引導,也領悟到無論是經由閱讀聖書或對週遭的人、事、物,多加觀察、聆聽、默想,啟示處處可尋,看得到、聽得到、成受得到。 …… 忙碌不再是羈絆,時時可以祈禱,處處可以感謝天主。 」 ~ 《瓊的靈修神學感想 》   《風吹的願望》 無風的時候你寫一張批 ( 一封信 ) 甲 ( 把 ) 心內的話講出乎我知 內面 ( 裡面 ) 有你的笑容有你的目屎 ( 眼淚 ) 也有你純情 的愛   (* 有風的時候你牽一條線 惦惦甲 ( 靜靜把 ) 另外那邊交乎我 牽到你就不孤單 我的心情你知影 ( 知道 ) 風吹來一陣一陣的運命 你是一隻飛來飛去的風吹 ( 風箏 ) 親像鳥仔快樂隨風自由飛 你有時高 有時低 尚驚 ( 最怕 ) 有一天無 (...

見證

圖片
  近日看到兩位天主教前後任教宗,「私下」面對極鉅考驗時,將自己交託給聖母瑪利亞,讓我印象深刻。   2025 年 4 月 21 日過世的教宗方濟各,在遺囑表示:希望塵世的最後旅程,能在古老聖母大殿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的 保祿小堂結束,因每次使徒之旅的前後,他都來此祈禱,將其意願託付給無玷聖母,感謝她溫柔及母性的照顧。   無獨有偶, 教宗良十四世 10 日下午,私下前往羅馬郊外的傑納扎諾善導之母朝聖地 (The Shrine of the Mother of Good Counsel in Genazzano) ,在他選擇度奉獻生活,以及當選為奧斯定會總會長後,都曾來此祈禱,重申「對善導之母的信賴之情」,稱聖母是「光明與智慧」的友伴。   其實多數天主教教友,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很喜歡透過聖母瑪利亞的代禱,也因為如此,有些外教人常誤以為 天主教「信奉」聖母瑪利亞,甚至 …… 用很難聽的字眼嘲諷聖母,即便師出同門的新教 ( 台灣翻譯成基督教 ) ,也認為「直接向耶穌祈禱就好了」。   以前,我常喜歡分享 葡萄牙法蒂瑪 (Fatima) 六度顯現給三個小牧童的奇蹟 ,或是 引用 耶穌受難時的一段話,說明 聖母 單純是「永遠的母親」 : 「女人,看,你的兒子!」,又對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 (若 19 : 26-27 )   近來,則較少向人「解釋」,更好說不以自己的觀點來「說服」別人 ( 除非對方有興趣聽 ) ,因深信 「天主尊重每個人的腳步」,我不能證明信仰的存在, 只能從生活中「見證」——領受並分享聖母這位最有力的代禱者向天主所祈求的平安 。   《天主之母——為萬有主宰而來者》 ( Ven y reina, Madre de Dios)   Madre de Misericordia(Mother of Mercy) 仁慈之母 Madre del Salvador(Mother of the Savior) 救贖之母 Auxilio de los Cristianos(Help of Christians) 基督之僕 Ruega por nosotro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