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生命

下午母親看聯合報時,問我有沒有認真看兩則報導。 雖然網路新聞很方便,但家中仍習慣買紙本報紙,除了方便母親閱讀之外,自己也覺得紙本版面設計較有「整體感」,且沒有干擾的廣告,可以「靜下來好好閱讀」。只是平時工作太累或有事情要處理,我常常「隨便翻」,母親便成了我的閱讀小幫手,還能分享、討論彼此的想法。 ***** 一則是關於《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的實務評析,另一個是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林玉茹策畫 《老兵的台灣史》。 《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去年元旦開始實施,立法的精神是醫療爭議的處理中心,從司法機關適度地轉移到調解會,即讓醫療爭議在進入司法機關審理程序前,就能透過醫事專業諮詢、傳統調解、醫療爭議評析等機制,獲得理性解決的機會,進而將訴訟煎熬縮短。只是,在實務運作上,難免盡如人意,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老兵的台灣史》則是 將不同背景老兵,放在「同個歷史架構」,避免過去外省老兵、台灣老兵間,好像彼此毫無關連還吵架。尤其老兵在戰場上「身分的流動普遍」,台籍或中國老兵都有不少人原是國軍,遭共軍俘虜後成了共軍,其中最慘的,是前往南洋擔任戰俘監視員的台籍日本兵,其明明最低階且非正規軍,卻被日本軍官槍脅命令虐殺各國戰俘,在戰後受盟軍軍事法庭審判,成為B、C級戰犯,甚至魂斷異鄉。 ***** 這兩則不同領域、身分,但皆指向「同理心」的報導,倒是吸引自己的目光,或許是有感於日常生活中,隔閡與紛擾導致 人們「被迫成為對立的其中一方」,若悉心觀察,很多時候當事人「並非構成對立的來源」。 不管是囿於彼此思維與背景上的限度與差異,抑或是有心人居中操弄,儘管在「理智」上明白, 檢視歷史 以 化解民族傷痛, 覺察自我 好 淨化記憶固守內心 ; 但另一方面,隨著年歲增長,自己真的深刻體會到「無法確知」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更不能輕率地想化解其內在張力, 只能盡力「嘗試對別人」有所「理解」,並「詮釋對我」有何「影響」,以便跳脫「理所當然」的框架,學習體恤彼此。 就像今天母親和我,多少能領會家屬面對醫療診治不是那麼恰當的苦悶,但理智上也不希望醫病關係緊繃打擊醫護人員士氣。此外,對於經歷那麼多年,不同省籍、族群的關係,沒有隨時代進步而走向融合,反因網路工具的便利,使有心人士操弄更加尖酸嚴苛,因而感到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