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聲音~料理鼠王

近期因全球政經動盪,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也充斥著各種建議與批判的聲音,弄得人心惶惶,並逐漸產生一個現象,只要跟「求神卜卦」沾上一點邊,都吸引不少人,似乎期望「抓住」一些「看得到」的未來。 日前看到《講義》雜誌張曉風女士的一篇文章「我會唸咒」,對於她闡述在心中反覆唸「快樂咒」-「我很快樂」,感謝上天讓她能「面對與承受」生活上的一切勞苦。對於這種「喚起與根植」內心「正念」的概念,也讓自己聯想電影 「料理鼠王」(Ratatouille) 。 故事大綱 天生具有味覺天分的老鼠小米(Remy),無法滿足於一般老鼠的食物,嚮往人類廚房裡的各種調味料與食物。老爸要牠離人類遠點,因為人類向來對鼠恨之入骨。 一次偶然機會,小米看到知名大廚師古斯特(Gusteau)在電視上做菜聊料理,提到了「料理無難事(Anyone can cook)」的道理,鼓舞了他成為真正廚師的決心。一次烏龍的機會,進到古斯特的五星級餐廳裡,與垃圾工兼大廚師古斯特的兒子小林(Linguini)相識。就這樣,「精通廚藝」卻「出身卑微」的過街老鼠,與身為「大廚兒子」卻「不解廚藝」的笨拙男孩,無意中打造出法式料理界的人鼠傳奇。 這部電影除了有相當的戲劇效果之外,其中幾種「不同的聲音」,讓自己印象深刻。 面對「惡意批評」的聲音,能否「跨越」與是否身為「大師」無關 大廚師古斯特,雖然成就非凡,也激勵與影響了很多人,卻跨不過「美食評論家」柯博(Ego)對他苛刻與吹毛求疵的批評,因抑鬱寡歡下而過逝。 但他生前的美食節目與著書所闡述的言論,卻深植老鼠小米心中,使小米在面對自己是「卑微的老鼠」的事實下,卻能從親友的質疑、壞廚師的破壞以及種種「雜音」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自己也想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罩門」,能否「跨越」跟人的身分與能力沒有絕對的關係。知曉「警世名言」,不見得能倖免於難,或許要像老鼠小米一樣常常「默存於心」,當實際面對困境時,比較容易「坦然面對」。 因「擔心」而反對,最後則因「關心」而支持的聲音 一開始老鼠小米因具有味覺特殊天份,在看了名廚師古斯特的書與電視後,決心「擺脫鼠輩之名」而立志當個廚師。小米的父親雖然一開始因違反老鼠的「天性」而反對,甚至嚴厲斥責他。 但小米堅持理想,在最後「緊要關頭」時,父親確認他的「勇氣與執著」後,雖仍不了解小米的作為,但僅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