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或許是政治經濟造成社會衝擊與不安,各式評論性節目大增,相關議題常讓人覺得「語不驚人死不休」,好像非得造成「各方爭執」才能吸引更多人觀看,甚至以「集體催眠」方式讓閱聽人認定「媒體塑造的事實」。
這也讓我想起日前看過孫維新教授發表文章《白象與男孩》,文中列舉一些例子,並表示從科學研究自然的歷史,就是一連串「認錯」的過程。
越洗越髒的「白象」
一開始他列舉一個例子:一個英國觀光客在泰國見到了白象,驚嘆之餘,想買一頭帶回英國,但是白象是神聖象徵,不准出口,於是他賄賂了旅館小弟,在後巷中買到一頭白象。他欣喜若狂,把大象牽回旅館房間,塗上灰漆,成了一頭普通大象,第二天帶著大象順利離境,回到英國,牽回家中,洗掉灰漆,出現一頭白象,他高興萬分,但總覺得沒洗乾淨,再洗兩下,白漆也掉了,又出現了一頭灰象。
這的確與現實生活中許多情況相類似,我們常常弄不清到底哪一層才是真的。只是,自己也不禁想到:要求凡事都為「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主觀意識」到「危機或衝突」時,要嘗試改變思維
因為不少時候人們認為「真的」,其實是根據「既有的知識」來解讀並認定「應有道理與價值觀」。自己倒不是完全否定參考過去的智識,但很多時候,特別當人「主觀意識」到「危機或衝突」時,可能要嘗試調整思維。就像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
「要度過危機,不能依賴造成此危機的思考方式。」
轉移焦點拓展視野,自然切割原有思維,化解危機與痛苦
只是,要「斷絕」原有依賴的思考方式並不容易,或許可以像生活當中,遺失東西的處理方式。若「記憶所及」反覆思索也找不到時,可以「暫時擱置」先不要去想他,改處理其他事情。此時常發現,因「注意力轉移」並放鬆後,會因「無意當中」或「自然回想」而找到東西。
不僅是「事」的「問題處理」可透過「轉移焦點」,對於「人」的「偏見論斷」也可透過拓展其他視野與思維,然後「適當切割思維」,讓原有「執迷」的「痛苦」,因為切割而淡化,進而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體會」…就像,孫維新教授在文章末了提到:
「在知識的道路上多邁幾步,回頭望向來時路,才知自己原先錯得多離譜。」
言行不一,就全盤否定?
再仔細想想,生活當中很多曾經為人所「堅信不移」的道理與事蹟,最後被人所推翻時,難免令人感到遺憾。就像之前勇奪8金美國「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其奮鬥事蹟曾讓自己在《眼光與眼界》一文當中,描述所受到的感動,但前陣子又傳出其成名後吸毒的新聞,當時也曾聽到部分媒體予以「嘲諷」。但我想,重點在於其「奮鬥事蹟」這部分,讓自己「解讀」後受到激勵,此與他如今墮落的行為無關。
進一步的說,將人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分開來審視,不必要求其全然一致,否則就全盤否定此人。因這當中除了涉及人的「軟弱與有限性外」,還潛存其「難以言喻的內心世界」,是我們無法觸及與苛責的部份,畢竟「世上沒有一個只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For there is no just man upon earth, that doth good, and sinneth not.》(訓7:20)
而且,就像一個講學精采的企管教授,很可能不適合開公司,但這無損於其「學問本身」對於我們的啟發。這也讓我想到聖經上所說:
「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The scribes and the Pharisees have sitten on the chair of Moses. All things therefore whatsoever they shall say to you, observe and do: but according to their works do ye not; for they say, and do not.》(瑪23:2-3)
秉持善念看待經驗,以「仁愛之心」朝向唯一的「真理」而努力
因此,依人有限的智慧,很難窺探「全貌」究竟為何。重要的是「當下」秉持「善念」來「看待」經驗到的事情,並以「仁愛之心」朝向唯一的「真理」而努力,讓存留於人世間的苦痛因包容而得以釋放,這樣走過的自然都是成績。
所以「苛求」事情是否「真的」如我們所「知道」的,或許沒那麼重要,因為…沒有「人」真的知道。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我所知道的真相…
這也讓我想起日前看過孫維新教授發表文章《白象與男孩》,文中列舉一些例子,並表示從科學研究自然的歷史,就是一連串「認錯」的過程。
越洗越髒的「白象」
一開始他列舉一個例子:一個英國觀光客在泰國見到了白象,驚嘆之餘,想買一頭帶回英國,但是白象是神聖象徵,不准出口,於是他賄賂了旅館小弟,在後巷中買到一頭白象。他欣喜若狂,把大象牽回旅館房間,塗上灰漆,成了一頭普通大象,第二天帶著大象順利離境,回到英國,牽回家中,洗掉灰漆,出現一頭白象,他高興萬分,但總覺得沒洗乾淨,再洗兩下,白漆也掉了,又出現了一頭灰象。
這的確與現實生活中許多情況相類似,我們常常弄不清到底哪一層才是真的。只是,自己也不禁想到:要求凡事都為「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主觀意識」到「危機或衝突」時,要嘗試改變思維
因為不少時候人們認為「真的」,其實是根據「既有的知識」來解讀並認定「應有道理與價值觀」。自己倒不是完全否定參考過去的智識,但很多時候,特別當人「主觀意識」到「危機或衝突」時,可能要嘗試調整思維。就像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
「要度過危機,不能依賴造成此危機的思考方式。」
轉移焦點拓展視野,自然切割原有思維,化解危機與痛苦
只是,要「斷絕」原有依賴的思考方式並不容易,或許可以像生活當中,遺失東西的處理方式。若「記憶所及」反覆思索也找不到時,可以「暫時擱置」先不要去想他,改處理其他事情。此時常發現,因「注意力轉移」並放鬆後,會因「無意當中」或「自然回想」而找到東西。
不僅是「事」的「問題處理」可透過「轉移焦點」,對於「人」的「偏見論斷」也可透過拓展其他視野與思維,然後「適當切割思維」,讓原有「執迷」的「痛苦」,因為切割而淡化,進而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體會」…就像,孫維新教授在文章末了提到:
「在知識的道路上多邁幾步,回頭望向來時路,才知自己原先錯得多離譜。」
言行不一,就全盤否定?
再仔細想想,生活當中很多曾經為人所「堅信不移」的道理與事蹟,最後被人所推翻時,難免令人感到遺憾。就像之前勇奪8金美國「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其奮鬥事蹟曾讓自己在《眼光與眼界》一文當中,描述所受到的感動,但前陣子又傳出其成名後吸毒的新聞,當時也曾聽到部分媒體予以「嘲諷」。但我想,重點在於其「奮鬥事蹟」這部分,讓自己「解讀」後受到激勵,此與他如今墮落的行為無關。
進一步的說,將人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分開來審視,不必要求其全然一致,否則就全盤否定此人。因這當中除了涉及人的「軟弱與有限性外」,還潛存其「難以言喻的內心世界」,是我們無法觸及與苛責的部份,畢竟「世上沒有一個只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For there is no just man upon earth, that doth good, and sinneth not.》(訓7:20)
而且,就像一個講學精采的企管教授,很可能不適合開公司,但這無損於其「學問本身」對於我們的啟發。這也讓我想到聖經上所說:
「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The scribes and the Pharisees have sitten on the chair of Moses. All things therefore whatsoever they shall say to you, observe and do: but according to their works do ye not; for they say, and do not.》(瑪23:2-3)
秉持善念看待經驗,以「仁愛之心」朝向唯一的「真理」而努力
因此,依人有限的智慧,很難窺探「全貌」究竟為何。重要的是「當下」秉持「善念」來「看待」經驗到的事情,並以「仁愛之心」朝向唯一的「真理」而努力,讓存留於人世間的苦痛因包容而得以釋放,這樣走過的自然都是成績。
所以「苛求」事情是否「真的」如我們所「知道」的,或許沒那麼重要,因為…沒有「人」真的知道。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我所知道的真相…
孫維新老師的這篇文章,我是到了現在,為了寫學校老師出的心得才閱讀。
回覆刪除我也覺得認錯是很不容易的,那感覺上就像是在否定自己,而且範圍會被擴大,啊,那個是不是也錯了,啊,這個是不是也不是正確的。當然,有些問題太短的今生不會知道答案。
我覺得我一定不是個當科學家的料,很高興可以預見想法相似的人,當然,我還是要去苦惱心得(笑
雖然不認識您,但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對我來說,因為有機會看到更多,越來越不清楚時,反而可以比較「自在認錯」;與其說是認錯,不如說是「聆聽自己和別人」。
我個人覺得不見得科學家才能看見更多,最後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哲學觀點《柏拉圖 - 洞穴寓言》https://youtu.be/TOT7mBO5-NM
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