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懂了……

昨天看到一篇報導,關於張大春分享一些「爸爸經」,讓自己印象深刻。 張大春表示大兒子看電視時,喜歡隨口背誦廣告詞。他問:「背這些有用嗎?」兒子回嗆:「你在電台裡說的那些有用嗎?」這件事提醒他: 「 小孩隨時隨地都在學,大人隨時隨地都在想有沒有用 」 這句話,也讓我聯想到一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學習經驗。 轉化受挫經驗的學習動力 商學院出身的我,畢業之初其實是「電腦白癡」,不管是在校或是剛投入職場時,發現詢問一些「高手」問題時,他們十句話中,經常有九句喜歡「ㄌㄠˋ」一些「專門術語」,然後雙手「自顧自地」快速在鍵盤按了一些鍵,在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際,隨口說出「就這麼簡單」,也不管你懂不懂,就丟下「滿臉錯愕」和「內心受挫」的我。 於是,工作一年後,便報考資策會大專青年第二專長培訓,專職學習資訊科系的課程,當時參加的動機只有一個──「賭一口氣」。過程中,很幸運地,有機會感受到「大師風範」的學習經驗。 受用一輩子的學習能力 例如:教導「程式語言」的老師,其採用的是 COBOL──是種「非常古老」程式語言,自己當時很納悶,為何還要學習這種「即將過時」的語言,老師表示因還有一些銀行等大型機構會用到,並提到: 此刻所學習的各項技術,可能一結訓馬上就用不到,但 重要的不是「追逐技術」,而是扎實學會「基礎邏輯」,培養出「學習能力」 。 體貼服務對象的學習態度 另外還有一位教「當時最新」概念──「物件導向」的李天啟老師,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教了一些「書本上都可以找到,但我現在幾乎忘光」的技術,可是有一個比喻,至今自己仍然印象深刻,即物件導向程式的「撰寫精神」。 由於複雜的程式物件,已預先設計於使用者看不到的底層,故撰寫好程式的關鍵,是設計出「 連阿嬤都會用的簡單操作介面 」。 改變學習的「優先順位」,逐漸從「尋求有用」轉變成「發現可用」的學習 從過去十幾年的資訊工作經驗中,我慢慢體會到自己日後學習的「優先順位」,逐漸從「尋求有用」轉變成「發現可用」。不論是基於實際的需要,或是 單純覺得好玩 ,讓學習不再侷限於「生硬的技術」,而是一種「生活的體會」。所以,與其說它是屬於「特定領域」的學習「能力」,不如說是「沒有界線」的學習「態度」。 融古而不復古,創新而不標新 為此,自己重新詮釋當年老師所傳達學習的精神,或許可以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