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

昨晚跟小外甥女雜七雜八「閒聊」,不知怎麼就聊到了「奇蹟」。 以「開放的心」去聆聽生活所及 她問到:為何有些人不相信天主教裡的奇蹟───即使有明確的證明。對此,我約略表示:或許……是因為看到奇蹟的對象多半是世人眼中「不起眼」的人(如:小孩、村夫(婦)等),但這也彰顯出天主「提拔弱小卑微」的慈愛。只不過看到或感受到奇蹟與否,跟人的能力沒有一定的關聯,要看天主的安排,以及人是否願意以「開放的心」去聆聽;就像……每天媒體、網路不虞匱乏之「真實勵志」事蹟,卻不見得能真正觸動我們內心,甚至有所行動。 以「改革的心」去聯結內在生命 這讓我想起日前聽收音機專訪一對父女,當中提到有關「改革」的對話。 主持人問女兒看完父親自傳性的著書,是否能明白其想表達的意涵?女兒表示: 現今因訊息流通快速,迫使反應得相對敏捷,故 可以「意會」該內容,但若要「領悟」,則需要經過歲月的洗禮 。 上一代可能歷經多年努力,才能逐步改革整個外在環境;這一代面對整體經濟衰退和 22K 薪資停滯,同樣也需改革但對象不同───是自己內心,即重新定義「成功」,不再是GDP而是內在更多元的生命。 這段專訪,也使自己聯想到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於《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中舉了一個現實世界的例子,證明 GDP 也有踢到鐵板的一天。 ************ 這些年來在非洲,「外來種」的布袋蓮堵塞水道,任憑再多的除草劑,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慢慢地,有人發現到,乾燥的布袋蓮可以當容器,恰好可拿來培育有高養分的蘑菇;當蘑菇的細胞膜剝落在布袋蓮裡,剛好就變成蚯蚓的絕佳生態環境;蚯蚓咀嚼了細胞膜以後,會形成高品質的肥料能被拿去餵雞;至於雞,就下蛋給人類吃,糞便還能當天然沼澤氣的燃料,提供電力,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砍伐樹木當柴燒。 但是,金錢的交易───像是肥料買賣,減少了這個另類的解決方式,硬生生在 GDP 計算上,將該地區變成了「成長衰退」。 ************ 生活中唾手可得,莫可言喻的美好 仔細想想,生活中真的「觸動」自己的人、事、物,很多時候常常是「某情境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一小句話或一首歌─── 像風一般悄然來去 。這種「莫可言喻美好」,其實無法藉由生活中「任君挑選的精緻素材」來體現,更多時候是從「坦然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