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近日定期整理一些「平日抓下來但沒空細看」的檔案時,仔細看了蔣勳在【美學系列】中的一篇文章《獻祭與寬容——兩件林布蘭詮釋父與子的經典名作》,心中有莫名的感動……。 ***** 喪子寓言開始 達到技巧頂峰 林布蘭畫《亞伯拉罕(亞巴郎)獻祭以撒(依撒格)》是1635年,這年,他新得一子,取名Rumbartus,但生下來兩個月就夭折了。 失去長子的痛,使林布蘭想起熟讀的《舊約》故事,此時,重新思考聖經中「獻祭以撒」,一筆一筆描繪親兒子面臨死亡的美麗身體,林布蘭的繪畫,在「技巧的巔峰」,開始注入生命真實的痛……。 1635年的喪子像一則寓言,讓畫家反覆做生命的功課。1638年,林布蘭又得一女,取名Cornelia,出生三個星期,仍然夭折。畫家彷彿要跟命運對抗,1640年,再得一女,他仍然命名Cornelia,他像是固執要跟神要回他失去的孩子。不幸,第二個Cornelia也沒有活過一個月。 命運讓林布蘭一次一次受喪子之痛,意義何在? 畫家飽受心靈愴痛,他像一次一次「重複經驗」著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的悲劇。 「神有我們不可知的功課要我們去做嗎?」 置身絕對孤獨 鑿出原初慈愛 林布蘭唯一養大的孩子是「提特斯」(Titus),1641年生,成為此後二十年畫家作品中常常出現的模特兒,活了二十六歲,於1668年去世。 林布蘭垂垂老矣,失去親人,失去財產,失去昔日榮耀,在提特斯死去後,孑然一身,在絕對的孤獨裡,在即將結束自己生命時,開始繪畫了取自聖經( 路15:11-32 )的最後傑作──〈浪子回頭〉,彷彿要再一次重溫經文教他做的功課。 父親以無比的慈愛擁抱兒子。林布蘭這時的繪畫技巧,放棄了精雕細鑿的經營,原作的筆觸像許多岩石上的刀痕,色彩的肌理大刀闊斧,最震動人視覺的,是父親那一雙手,巨大、安靜、沉著,像要把父親全部的愛,放在流浪歸來的孩子身上。 與主共同敘說 流瀉人性之光 父親的臉上都是光亮,是林布蘭闡釋生命價值的光,包容是光,寬恕是光,愛是光,光無所不在,最暗鬱的角落都有光。 我們以為是黑暗,靜下來看,就會看見光。 林布蘭一再做失去孩子的功課,在傷痛中做,在絕望時做,漫長的修行,從29歲第一次喪子,到63歲最後一次喪子,漫長的修行,畫布上視覺的光,一步一步,從技巧慢慢遞變成內斂的人性之光,照亮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