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幾眼
今天母親邊看報紙邊笑,還開心地「推薦」我看。原來是兩篇有關醫護「國台語夾雜」而雞同鴨講的笑話:《菜台語嚇壞病人!醫學系開課急救》、《雞同鴨講…醫護菜台語 糗事一籮筐》,也讓好長一段時間「習於快翻」滿版選舉「噴口水」新聞的我,細細地看報導。
*****
請病人脫口罩,不懂口罩的說法是「嘴掩」,國台語夾雜講成「褪褲走(脫褲跑)」。手術後送「觀察室」,講成嚇人的「棺材室」。
照X光前會倒數,但醫檢師國台語夾雜,說成「阿嬤聽到三、二、一就要照(走)喔」,阿嬤不疑有他,聽到指示馬上離開。
將「淋巴」講成「恁爸」;胰臟發炎,說成姨丈發炎。
告知病人「喘不過氣的時候要放輕鬆」,但不會講「喘不過氣」的台語,以為是不吸氣,用國台語夾雜講成「不素鬼」,最後變成「哩不素鬼時愛放輕桑」。
*****
這則報導,也讓我想起之前兩個有關「知能溝通」的經驗。
印象中,大學有一個老師跟初學的我們說,不要迷信「明星書籍」——那些許多人推薦的名著,可能你有看沒有懂,不用覺得挫折——否定自己,那是那本書「寫得不夠貼近此刻的你」,先找可直覺看得下去的書(即使不那麼出名也無妨),之後有機會再「回過頭來看」。
對我來說,這種面對「此刻難以接受的訊息」之態度,感覺很像是猶太人自古流傳到現在的方法論「哈柏露塔」(Havruta ),是用來讓彼此相互解釋聖經本文的意思,旨在「辯證」而不是「聽證」,是一種平等地學習。
還有一次是幾年前,母親因雙槽(半自動)洗衣機壞了想買新的,當時周遭和賣場擺設的資訊,都傳達出:現在「主流」機型都採「全自動」,得跟上潮流才好。自己跟母親溝通後,了解她之所以想買雙槽(半自動)洗衣機,是因為可以省水、省時,當衣服分類後(第一批洗居家服,第二批洗外衣),可「同步」在洗衣槽洗外衣、脫水槽處理居家服。
這是上一代主婦們皆有的智慧,說得文謅謅的,其實就是管理上所謂的動素分析(Analysis of Therbligs),但若沒有「用心聆聽」其心聲,可能就魯莽地貼上「跟不上時代」的標籤。
把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故事,放在「橡皮擦底下」,對故事背後的假設多看一眼,可能的其他意涵就在其中。
~《敘事治療與心理研究》〈Ch1 簡介:後結構主義及敘事研究〉—Jane Speedy
【後記】
這一陣子很努力地看《敘事治療與心理研究》,但真的……真的……很難吞嚥。
今天在 FB 看到朋友分享看文獻時的心得,當中提到之部分概念:
以「敬畏之心」,爬梳理論的歷史脈落,而不能只埋首「資料」中,用邏輯拼湊。
此概念,加上母親分享的新聞,讓自己多了一些感想,不盡然「解決所有的困惑」,但就像是該書中的另一段話所說的:
問題的解答通常都在故事裡,第一個故事總是引發另一個故事,再喚起另一個,直到這問題的解答,變成好幾個故事這麼長,這一系列的故事比單一故事提供更廣更深的視野。
~《敘事治療與心理研究》〈Ch3 敘事倫理:信賴、責信度及「寫好故事」〉—Jane Speedy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內心紀實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