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心情?
今年大學學測國文科非選擇題,引導寫作考的是「如果當時…」。題目考學生如何以現在的眼光,「重新看待」「個人」生命或「歷史」發展,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提出如何改變」的方法。
重覆過去,保證會糟蹋現在這無非是透過「模擬」,來訓練學生以不同角度,培養思考能力。自己倒是聯想到衍申題:
「如果當時…,那麼未來…」。
以前曾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在一個晴朗的午後「不期而遇」,便歡天喜地的品茗與談天說地,共度美好時光。傍晚,兩人高興相約,期待「再聚以重溫當時快樂」。不多日,兩人會面,心中一直思索之前所談的話題,卻無法再次感受到類似自在的喜悅。
兩杯茶永遠不會是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種方式,在同一個茶壺內所泡,溫淳的心情與感覺還是不同。如果一直想「重覆過去,保證會糟蹋現在」。誠如蕭伯納所說:
以前曾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在一個晴朗的午後「不期而遇」,便歡天喜地的品茗與談天說地,共度美好時光。傍晚,兩人高興相約,期待「再聚以重溫當時快樂」。不多日,兩人會面,心中一直思索之前所談的話題,卻無法再次感受到類似自在的喜悅。
兩杯茶永遠不會是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種方式,在同一個茶壺內所泡,溫淳的心情與感覺還是不同。如果一直想「重覆過去,保證會糟蹋現在」。誠如蕭伯納所說:
「我的裁縫,是來見我的人當中,最有智慧的。每次他一來,都重新估量我的身材尺寸。」
聆聽獨一無二的一瞬間
印象中曾聽過電視訪問光良,何以能作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好歌?並問他能否再作出像「童話」、「勇氣」…等歌,他說這些歌其實是在「當時情境」自然產生的「靈感」寫出來,不是「刻意去佈局」寫出來的。
的確,在每日生活中,環視周遭就在一瞬間發生的人事物,是無法「複製一模一樣的感受」,除了這些外在環境無法由我們掌握之外,我們的年齡心境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就像李開復的女兒,她姊姊笑她:才七歲,寫什麼自傳?她卻說:「等我廿歲,我哪記得七歲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用心聆聽」每個當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不管是疲於奔命的工作,或是悠閒的享受。
因著感動,而成為恆久的記憶
就像幾米新書《故事的開始》,自述提到他幾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創作由來,如:《森林裡的祕密》、《微笑的魚》…等,都一個共同點:「讓我感動」,然後就會存放在記憶中,像一張在暗房中顯影的照片,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清晰明朗,連細微處也會漸漸放大。這些畫面不定時出現,有時以為遺忘了,卻又在最不經意的時刻浮現。
努力前面,忘記背後(斐:3:13)
我想,不需要刻意鋪陳與期待相同的快樂,否則會錯失不可知的驚喜。就像曾聽過一位因作品嘉惠大眾的創作者,在別人的掌聲中,發表的得獎感言:
聆聽獨一無二的一瞬間
印象中曾聽過電視訪問光良,何以能作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好歌?並問他能否再作出像「童話」、「勇氣」…等歌,他說這些歌其實是在「當時情境」自然產生的「靈感」寫出來,不是「刻意去佈局」寫出來的。
的確,在每日生活中,環視周遭就在一瞬間發生的人事物,是無法「複製一模一樣的感受」,除了這些外在環境無法由我們掌握之外,我們的年齡心境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就像李開復的女兒,她姊姊笑她:才七歲,寫什麼自傳?她卻說:「等我廿歲,我哪記得七歲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用心聆聽」每個當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不管是疲於奔命的工作,或是悠閒的享受。
因著感動,而成為恆久的記憶
就像幾米新書《故事的開始》,自述提到他幾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創作由來,如:《森林裡的祕密》、《微笑的魚》…等,都一個共同點:「讓我感動」,然後就會存放在記憶中,像一張在暗房中顯影的照片,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清晰明朗,連細微處也會漸漸放大。這些畫面不定時出現,有時以為遺忘了,卻又在最不經意的時刻浮現。
努力前面,忘記背後(斐:3:13)
我想,不需要刻意鋪陳與期待相同的快樂,否則會錯失不可知的驚喜。就像曾聽過一位因作品嘉惠大眾的創作者,在別人的掌聲中,發表的得獎感言:
「做過一件對人類有益的事,要快快忘記,再構思另外一件對人類有益的事!」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說不完的故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