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與性情

前陣子2/14情人節,因適逢總統大選期間,照「往例」相關候選人與其夫人都會來一段「鶼鰈情深」的互動,以滿足國人的期望。

坦白說,真覺得這些候選人的家屬很辛苦,不配合會被大眾抨擊「不識大體」,若表現熱絡又被批評「做作與矯情」,要是看來保守則又被譏諷「木訥與笨拙」。

這則新聞背後,反映出中國人所謂的「人情世故」的矛盾,也讓自己聯想到兩則有關「違反人情」的事例。

「不領情」的背後,需要更多體恤

例如有位偏遠地區國小的學生不寫作業,問他原因,才知道是因為沒電燈,於是買了電燈給他帶回家,但隔天他還是沒寫作業,於是到他家查訪,才發現他家是一個鐵皮貨櫃屋,沒有桌子,想必他要趴在地上才能做功課,電燈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家裡沒錢繳電費,根本沒有電。

因此,社會上越來越多人投入資源到偏遠山區,原是可喜的事,但在此之前,可能要用心實地了解當地需求,再以適合的方式進行,除可防止資源浪費外,還可避免「不領情」的誤解。

「不近人情」的外表下,蘊藏豐富情感

還有,主張「全民錄影.保存文化」的王璞,被形容是「另一種特立獨行怪傑」,行走文壇,卻不參加任何社團、不接受吃大餐,訪問作家時,也堅持買便當就好。

他還堅持「獨立製片」,省吃儉用,拒絕任何公私資助,只想做覺得應該做的事。王璞說:「牽涉到錢,會讓事情變複雜。」並呼籲:我們就是未來的歷史,每個人都應留下時代紀錄。

在外人眼中覺得他不近人情,但他太太季淑卿說他是非常感性的人。如:天才詩人楊喚在民國四十三年車禍身亡,王璞聞訊哭了,四處寫文章介紹楊喚的詩;老殘作家張拓蕪市場賣彩券的消息見報,王璞打電話給他,為作家的蒼涼老年掉淚。

囿於「性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人情世故」是地區或民族長久以來生活習性,所歸納出來的大原則,無非是希望促進人與人的溝通與了解,但「異中求同,同中還可求異」。

就上述事例看來,不管是受助者或施助者,並不適合以我們「侷限的經驗」來判斷,因每個人的「先天個性與後天經歷」,造就出不同的「性情」,而產生截然不同並「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表達方式。

實際上,我們很難要求別人如何解讀我們的作為,只能自我要求「以包容之心看待別人」,並思考如何盡力讓「自己做到通情達理」,並「調適別人對我們可能的曲解」。

「尊重專業」的人情 - 任何情況下,保護自己的根本

在專業領域上,若能兼顧一般大眾認同的方式,又能符合自己的真性情來表達,當然很好,但若無法得兼,可能還是要守住某些堅持。

就像劉墉《超越自己》一書,列舉一個概念:知名作家今天若不赴約應酬,只要稿子寫得好,改天還有得約;相反的,今天若去了,寫作水準降低,接連幾次,就再也沒人請了,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護自己的根本」。

「聽從良知」的人情 - 跨越小我的堅持,成就大我的理想

「特立獨行怪傑」的王璞,不服膺世俗的喜好,刻意討好別人,卻為了讓作家答應作傳,而一再苦口婆心的說服他們,並居中做了許多麻煩的庶務,如:在為蘇雪林拍攝的錄影傳記中,有段「回家」的場景相當動人,花了一年多時間協調,才讓這位文壇耆老重回舊居,沒有遺憾地告別。

他曾表示「我最討厭傳教士,想不到自己倒成了另一種傳教士」。執著為台灣文學立傳,八旬王璞說:「這就是我的教,也是我的道。」

我想,這應該可算是「真正的性情中人」吧!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21.html

相關閱讀:人人有怪癖

留言

  1. 看了你這篇文~~覺得~~
    人~難做呀!!做這嘛,會有人嫌!做那嘛,還是有人嫌!!

    想想~~算了。做自己就好!!
    是嗎?

    回覆刪除
  2. 以前聽過一句話:「沒有任何朋友的人是孤傲,沒有任何敵人的人是虛偽」。因此,這篇文章,我想表達的是:讓「所有人」喜歡,不是我們做事的重點,而是「為什麼」要如此做,善用上天給予我們的特質與能力,開開心心,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