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與「工作」

今天是天主教會 《聖保祿與聖伯鐸》(St. Peter and Paul) 的「主保日」,而今年也是保祿年(2008年6月28至2009年6月29)。 日前看了《一代宗徒聖保祿》的介紹,也讓我想起了好多年前,看過的一部由名演員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與傑洛米艾倫(Jeremy Irons)主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執導的電影 《教會》(The Mission) 。 故事大綱 十八世紀的南美洲,一群抱著救贖理想的教士在巴拉圭建立教會,保護著當地的印第安人。 其中羅力格‧曼多薩上校(Rodrico Mendoza)原來是殺人不眨眼的奴隸販子,一日他在決鬥中誤殺弟弟,從此他心情消沈與愧疚,便住入了修道院。 他在加布里耶(Gabriel)神父的勸導下,來到了瀑布之上的聖卡羅斯,在當地的印第安人的寬恕之下,羅力格放下背負沈重的罪惡,也成為一位傳教士。 後來,西班牙在殖民地的爭奪戰中落敗,必須將巴拉圭的土地與教會一併割讓。然而當地的教士希望維持現狀,不肯讓教會淪入准許販奴的葡萄牙之手,教廷於是介入仲裁。到了最後,教宗欽派的紅衣主教決定棄守,教士抵死不從,葡萄牙的軍隊便長驅直入發動屠殺。 之所以將這部片子跟聖保祿的事蹟聯想在一起,是有幾個情節,對於人「表達信仰的方式」與「信仰面臨衝擊的態度」,有異曲同工之處與強烈的對比。 以人們所受經書教育和社會地會表徵,做出錯謬的信仰判斷 從小受良好的教育,熟讀舊約經書,狂熱、激進且有股莫名傲氣的保祿,雖然一心嚮往救世主的來臨,卻以自己認定的方式判別,對出身卑微低賤的納匝肋木匠耶穌,自然不放在眼裡,而竭盡所能迫害耶穌與跟隨他的信徒。 而電影The Mission中,紅衣主教與那些歐洲貴族們雖然位高權重,身處文明世界,卻為了維持自己得來不易的高位,而「默許殖民者作為」,眼睜睜讓當地單純善良並執著於信仰的印第安人,與辛苦建立教會的傳教士全部殉道。 受迫害者以「愛和寬恕」超越恩怨,與自己生命的限制 此外,受到保祿迫害的教會第一位為信仰殉道聖人 - 斯德望(Stephen),死前曾跪地祈禱: 「 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 。」《 Lord Jesus, receive my spirit.” And falling on his knees, he cried 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