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你應有的尊重
今天看到報導松山工農學生葉乃豪,跨越家人與社會對高職學歷的歧視與誤解,於日前首次參賽,就囊括美國聖地牙哥蛋糕裝飾大賽青少年組冠、亞軍。
這也讓我想起日前朋友寄來一篇:《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
用扭曲的心態,奉承形於外的表徵
之所以將這兩篇內容聯想在一起,是因感受到「用扭曲的心態奉承形於外的表徵 」。自覺不管是學歷、語言表徵為何,都只是曾經有過「不同」的「學習記錄」,並不代表真正具備「絕對」的「經驗能力」。
跨越莫名嘲諷,忠於自己的目標,闖出一片天
像得到蛋糕冠軍的葉乃豪,他國三就能煮出整桌年夜飯,原想讀高中音樂班,因家人反對而讀高職,他曾自我放棄而重讀一年,如今蛻變為蛋糕達人,令人刮目相看。他也曾感嘆,高職生長期被歧視,曾有明星學校高中生在他的蛋糕部落格上罵「你們高職生就是這麼爛」,他氣不過,聯合其他高職生發文要對方道歉。
他也表示,並非只有讀書,才是人生唯一目標;也不應只有進明星高中,才能被肯定。他的學姊劉美妤,當年放棄北一女,就讀松山工農食品加工科,矢志當個蛋糕達人,結果拿到聖地牙哥蛋糕裝飾大賽總冠軍,就是技職有藍天的最佳例證。
學英語的目是…「矮化別人來提升自己」,還是要「幫助別人認識我們」?
而由一位新竹英文老師所寫的《我們是為了什麼才學英文》,雖然原始作者匿名,無法確認文章的真實性,但他所描述的部分內容,確實與平日我們所見所聞相去不遠。
如他提到在台灣居住的人常「用一種扭曲的心態奉承著這個語言」,因為英語系的國家,通常是用"Do you speak English?"對他們來說,語言是一種是在生活中使用的習慣,而不代表某一種特殊的能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他們會用「Do you」而不是用「Can you」來造這樣的問句。
並列舉部分人學英文莫名的優越感,究竟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同胞把他們當成外國人一樣崇拜?還是英語所代表的東西比較崇高?亦或是為了要去外國生活,然後回來嘲諷沒出過國沒見過世面的人?甚至在移民到了國外後,還喜歡聚在一起,一起數落台灣有多差勁、有多落後,反而被外國朋友問到:「為什麼很少聽到你們台灣人稱讚台灣?」
真正有自信與氣度恢弘的人,更懂得「尊重」個別差異
上述兩則事例,不難發現以言語傷害或鄙視別人的人,似乎也透露著對內在的不安與自卑,因為必須透過「矮化別人來提昇自己」。反而真正有自信與氣度恢弘的人,更懂得「尊重」個別差異,以「分享」的心情,彼此共同成長。
如身兼文學大師、英文教育專家及語言學博士的「幽默大師」 - 林語堂先生,一生致力於將中國現代文化史,以流暢的英文寫作,讓中國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使海外人士對於中國長久傳承下來的生活藝術讚嘆不已。
出言不遜的人,內心有許多痛苦要發洩,要了解那句傷人的話實與你無關
自己想到的是:或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扭曲的態度」與「有色的眼光」,但是可以透過調適自己的「信心」與「視野」,來看待與面對一切。首先明瞭「出言不遜的人,內心其實有許多不滿與痛苦要發洩」,而「切割」其口出的惡言,或許可以減輕所受到傷害。
無視於別人的輕蔑,傾聽內在的聲音,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如果是因為了別人的中傷,而受到「激勵」更加努力,並非不可;但若因此被「激怒」而受制於人,或許最後所做的「結果相同」,也獲得「世人認可的成功」,但因「不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而是為了呼應別人的要求」才去做,內心其實並無法得到真正自由與釋放。
就像以前聽過的《禪宗公案》: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幾年,你且看他。」
無視於別人的輕蔑,傾聽內在的聲音,發掘擁有的能量,踏踏實實走出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得到應有的尊重。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11.html
相關閱讀:自尊與尊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