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與馬力
從選前最早評論,說她不識大體沒扮演好「輔選賢內助」,選前一週臆測她「獨樹一格」的拜票方式,到最後民意顯示她「超級助選魅力」的成效斐然。以及選後因她「數十年如一日」簡單樸素裝扮與上班、乘車,卻又造成軒然大波。
周美青考量後,發出聲明:繼續擔任「幕僚性質」的兆豐金控子公司兆豐銀法律事務處主管,但為免對乘客造成不便,即日起將不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而將來如此職妨害了兆豐金整體形象、業務推展,或者影響總統配偶應盡之責任,會考慮辭去工作。
對此報導本身,自己並不想多著墨,倒是聯想到以前聽過的一則小故事。
「習慣」是用來「打破」的,「規則」是用來「超越」的
創意思考專家羅傑.馮.歐克(Roger von Oech)博士,在他的第二本書《在屁股上踢一腳》(A Kick in the Seat of the Pants)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他說他的會計師每個月都準備許多財務報告,然後一一送到他客戶手裡,為減少紙上作業,會計師想到一個辦法。每六個月左右,他會故意慢幾天,看看哪位客戶會因為未準時收到報告而哇哇叫?如果有客戶抱怨,就表示這份報告對他們的工作是重要的;如果客戶沒反應,他便問他們是否需要做一份特別報告?經過測試的結果,他得以除掉一些可以減輕工作的紙上作業。
以上故事的思維,其實就是「違規」,違背我們的社會認為應該嚴格遵守的規定,而解決的答案竟然就在意料之外。畢竟,習慣依循於規定之下,至少不會受處罰,是最保險的作法,當然也就喪失了創意與改善的動力。
人是「習慣」的動物,難免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去「看待別人」與「自我期許」,但只要在秉持「良善的心態」下改變規範,其實是可以開創新局的。
在「不同流合污」的心態下,以「不被淘汰」為原則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有不少機會「自願或非自願」擔任新的職務或角色,也可能面臨類似狀況,需做相關抉擇。究竟要選擇「遵循傳統,先觀察一陣子再定奪」、「大刀闊斧,新官上任三把火」或「堅持自我,始終如一」?
自己想到的是,或許可以試著守住「不同流合污」的心態,在「不被淘汰」的原則下,「善用」具備的「影響力」,「善盡」應盡的「義務」,在「動態調整」中,逐步找尋「不同階段具體可行」的作法,以掃除彼此的「疑慮」。
以「身教」作最真實說明的德國總理梅克爾
但不論實際內容為何,最有效表示莫過於「身教」,就像以前看過有關德國總理梅克爾亞洲之行報導,她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治課。
當初她訪問北京後,轉往南京訪問,不住被安排的奢華大酒店,堅持住入普通商務客房,並與其他住客一樣,到普通西餐廳吃。
用餐時拒絕服務員的服務,而自己到餐檯取食物,切麵包時不小心把其中一塊麵包掉在地上,餐廳經理趕過來,但梅克爾搶先把麵包拾起,放回自己的碟上。就這樣,吃了一頓包括煎蛋、芝士餅、西瓜,以及那塊掉到地上的麵包的早餐。
對德國人來說,這並非特別的事,因這個平民化女總理,平時就常到超市購物,且跟其他「師奶」(大嬸)一樣乖乖排隊。但對中國公眾而言,梅克爾的作為實在太震撼了。當她這些故事被中國傳媒報導出來,立即在網上被廣為傳頌,更有不少網民以反諷方式表達對中國官僚舖張浪費的不滿。
梅克爾送給中國人實實在在的「身教」,讓中國人親身領會,文明民主制度選出的官員,該有的行為標準,這比「一千句批評來得更有力量」,更能震撼中國人的心靈!
很多正確意義的事,常無法立竿見影…就讓時間證明一切
因此,生活當中投入各項工作時,我們不必急著一開始,在週遭「關愛的眼神」或「批評的聲浪」中,匆促回應以期「馬上」獲得認可,而是善用自己的判斷力,參酌別人的建議,逐步調整往「符合團體多數人福祉」的方向邁進。
在親身體驗中,即便遇到錯誤,也願意不斷嘗試與修正,這樣才能蓄積長久的「馬力」,然後…就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25.html
相關閱讀:人情與性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