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活水

88水災重創南台灣已三週,逐漸進入重建省思階段,加上新型流感疫情也在此時來襲,各種「擾亂視聽」的評論與作為,也在人們「哀慟」過往與「惶恐」未來的情緒交織下,逐漸擴散開來。雖然也有人不願坐視此現象而加以「反擊」,結果不但沒有減緩此現象,反而「越演越烈」。 這樣的感覺,讓自己想起以前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有關水母的生態介紹。 有史以來,幾乎無海域可躲過水母魔掌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增加,地球暖化氣候異常造成海洋生態改變,數十億的水母已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它們6億年來棲息在深海底,歷經冰河時期、天災劇變,見証其它生物因此絕種。不論是冰冷的北極、高溫的海底火山口,或是毫無光線的深海,都能見到水母。 吸引人的美麗生物,卻蘊含致命劇毒 水母美麗且隨波逐流,沒有骨骼、心臟、腦子、爪子或牙齒,種類多達三萬種。它們身體構造類似,都有圓鐘狀的頭部組織,透明的皮膚、肌肉、神經,為絕佳的保護色。其優勢在於觸手,含有大量致命混合毒液,尤以「箱型水母」為最。 據了解,多數有毒的掠食動物只有單一特化毒素,如:專門攻擊神經系統、溶解皮膚、破壞血管等,但箱型水母的毒液卻是以上皆備。 愈猛烈攻擊,繁衍力愈強的生物 世界各國水母傷人新聞時有耳聞,以2002年以來日本海為例,出現了數十億的越前水母,使商業捕魚重創,促使日本漁夫成為殺水母的高手。 但反擊的結果,水母數量不減反增,研究人員發現,因越前水母遭到攻擊時,會瞬間排出所有卵子、精子,以「確保後代生生不息」。水母可能會在水中排放數十億個卵子、精子,成為螅狀幼體並「隱藏在深海」,存活好幾十年,直到不明原因突然導致幼體變形,大批螅狀幼體瞬間釋放,造成數百萬個游動的小水母。 污水和死水使多數生物無法存活,卻為水母打造理想環境 科學家多年探索引發水母遽增原因時,發現污水會為這些低等生物打造出理想環境,因污水、肥料、工業排放物都含有高度的養分,供氧微小的浮游生物,引發連鎖反應耗盡水中氧氣,幾乎沒有生物可以存活,只有水母除外,其可在「幾乎無氧」狀態長時間存活,一般有「死水」的區域,就會有水母。如:黑海、地中海、美國墨西哥灣最糟的八千平方哩死水水區域…等。 坦然面對惡劣的人事物,潛藏伺機而動的事實 自己之所以將「擾亂視聽」的評論與作為,跟此生態報導聯想在一起,是因這些「惡劣」的人事物,就像水母一樣,我們必須「坦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