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諸己的變革~日劇「Change」


這兩天莫拉克颱風來襲,雖然有不少媒體用心報導災情實況,但也有部分記者對於受災戶提出的「白目且傷人」的詢問,或是用「暗示性」的問法,以個人好惡「引導」當事人「抱怨指責」來炒熱新聞,徒增當事人痛苦也無助於救災。

印象中,過去曾有受訪者不甘受記者擺佈,便反問:「如果你是我,你會如何回應」,這也讓自己聯想起先前曾看過日劇「Change」

劇情大綱

長野縣某間小學任教的朝倉啟太(木村拓哉飾演),是個成天被學生捉弄,卻又深受愛戴的人氣老師。出身政治世家的他,卻對政治絲毫不感興趣,只想悠閒觀星度日。沒想到有一天,擔任議員的父親以及接班的哥哥,卻雙雙意外身亡。黨內為接收啟太父親支持者票源,而要啟太參選,原無意參選的他,怕年邁單純的母親被迫「披掛上陣」,只好被迫放棄現有生活參加議員補選。

順利當選議員後,又意外被黨部「資深」政客神林議員「運作」,期望透過啟太清新形象參選總理,在3個月後大選前的「過渡時期」中,拉抬政黨超低支持率後,再伺機強迫其下台,然後順勢繼續執政。原本想將「菜鳥總理」當成魁儡,在幕後運作操盤的神林,沒想到啟太這個菜鳥總理,卻幹勁十足,認真研究法案,不願成為純簽字的「橡皮圖章」。

這齣強調「說真話、做自己」的意念,有幾場主角在面臨「冷酷現實」時,跟別人「交涉對話」的情節,讓自己印象深刻。

以不亢不卑的態度,破除「專業用詞=艱澀術語」的迷思

面對選舉對手於電視交叉辯論時,在論述說明政見時,刻意打官腔並以難懂艱澀的名詞表達,藉以打擊啟太信心時,啟太聽完後轉向鏡頭「面對選民」表示:你們應該也聽不懂。然後又回過頭跟對手說:「請把我當成五年級的小學生,解釋給我聽」,好讓大家都能了解。

「傾聽」後,彼此先體認「必然存在差異」,而「非立即強求達成共識」

有次跟美國官員談要求大幅開放產品進口,因日方談判官員只是「一昧地反對」,卻也沒有明確說出自己立場,美方動怒並威脅此舉將造成美日雙方友誼生變。啟太接見後,一開始先客觀陳述「精確調查數據」,然後再誠懇表示:外交就跟解決小學生爭端ㄧ樣,藉以說明雙方政府應有的態度。

他舉例說當學生發生爭執時,應該要聽兩造學生的訴求,就像本次談判只有美方單方面要求,卻沒有傾聽日方考量。而一旦傾聽雙方想法後,應充分體認到彼此的「必然存在差異」,而「非立即強求達成共識」。這就像校園有些同學因個性、特質、環境之故,或許偏向「獨來獨往」,但不能據此強求他「跟大家一樣」,否則可能造成強勢一方「霸凌」他方。

外交也是,美日雙方各有其立場與利益,在充分了解並尊重彼此差異後,再協商「各退一步」,找到雙方可接受的方式。如果美方執意己見,日方基於保護全體國民立場,也不會退縮,此話一出反而贏得美方代表認同,而瓦解險局。

承擔職務應受之公評,清楚表明立場,「拉回問題焦點」,化解莫須有污衊

此外,神林議員找人拍下照片投書媒體,然後「看圖說話」污衊啟太跟祕書有緋聞。啟太第一時間答應媒體要求,召開記者會並「不慍不火」的一一說明圖片情境,在「一次清楚表明想法」之後,就「不再回應」相關問題。

然後,話鋒一轉提到,自己是民選官員,理當坦然承擔職務上來自大眾各種評斷,但是秘書是自己的屬下,就跟在場媒體記者一樣領薪水,個人私事不應該受到不合理質疑,而他有義務保護團隊所有成員,並希望大家不要讓莫須有的緋聞,轉移攸關民生重要法案的焦點。主動反應與接受的態度,反而讓刻意炒作的媒體與對手,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親自示範可行方法,從小處著手破除「積習已久慣例」

啟太復職後,決定在剩下的一周任期內,完整的解決一件事作紀念,提出少子化、教育、犯罪 .....問題,最後團隊考量因時間不許可,而逐一否決。最後啟太突然想到至少從自己「日常觀察的小問題」著手,即:廢除固定星期三官邸會議上例行的供茶,因未長久以來都沒有人飲用,形同虛設又浪費公帑。

但沒想到「層層官員」反彈出乎意料的大,紛紛表示「多年慣例為什麼要改變呢?」,即將下台總理何必為了這種「小事」弄得人仰馬翻。啟太便親自出馬,直接找來了內閣府的野野村,除了表示「慣例不一定是對的…小問題放任不管,等於放縱大問題」之外,並「親自示範」自己攜帶水壺的好處,終於讓野野村決定接下這個「小」任務,受到感動的他,臨行還表示「願意主動」改善內閣府其他問題。

為了更高理想,採行「必要之惡」?

而到最後,神林議員陷害啟太,將18年前本黨弊案散發給媒體,並表示目前仍有當初涉案人員入閣。雖然後來啟太知道,其父親和支持他最力的議員小野田,當時乃因政黨財務「大局考量」,並非將錢中飽私囊。而啟太本人入閣之初雖是「被動接納」神林建議,而遴選這些官員,但卻是在「自由意志下」同意人選。故即使自己沒有直接行賄,但須承擔團隊錯誤並向選民道歉,並表示:「不想讓孩子認為政治有其必要之惡」。

這或許就像陳長文先生在《可怕的邊緣性誘惑…》一文提到:即便是以清廉官聲留名的劉大夏,面對一些「邊緣性」(別人也拿了或者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正當)的金錢誘惑時,也會「沉思良久」…這種「邊緣性」的誘惑最為可怕,它會引誘一個可能原本質性純樸的人,一步步地走向腐化的深淵

因此,啟太毅然決定「適時割捨」,選擇「全面總辭」改選,來喚起團隊與民眾的信心,並回到基層「主動參選」議員,以新的面貌透過實際行動重新出發。

傳達理念或訊息給別人前,先反問自己能否接受

或許有些人覺得「結局」不夠「大快人心」,因為沒有看到神林的「現世報」,且啟太得辛苦的重新出發。自己倒是有另一種想法,除了這樣的結果除了比較「接近現實」外,啟太也不再因「別人關注、質疑、簇擁的眼神」下被動往前走,而更積極以自己「思考後的定見」主動開出一條路。

誠如片尾都會出現國會大樓,然後鏡頭帶出來啟太「先跟我們以相同的角度」審視該建築(即:從電視看到的是啟太背向我們)。片刻後,再回過頭看看他背後的我們。自己對這一幕的解讀是:雖然啟太身為國會總理,但他「先以民眾的角度」看待國會施政理念,是否能讓「身為百姓的他」接受。然後,再回過頭以「施政者的角度」回應民眾。

就像是,廚師在端出菜餚前,除考量食客的身體狀況外,至少做到「自己先試吃」…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9/08/change.html

相關閱讀:馬上與馬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