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睡眠後的奇境

關鍵字:睡眠、夢、快速眼動(REM)、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 日前小外甥女因在學校遇到挫折,加上感冒身體有些不適,顯得有些焦躁,並沒頭沒腦的表示:「心理很不高興時,特別覺得想睡覺」。 這也讓自己想到之前聽過《洪蘭女士:要求學習先讓孩子睡飽》演講,與《紐約世界周報:閤上眼,大腦展開新的學習(As Eyes Close,Brain Opens Up to New Lessons)》報導,大致彙總摘錄如下: 睡眠時,大腦協助「去蕪存菁」 眾所皆知,睡覺可讓「身體轉為休息」,近年來因「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讓人發現在特定睡眠週期時「大腦開始工作」,在睡眠中人們會打開記憶的光圈,看得更寬廣。 嬰兒睡著時,仍會做吸允動作,閉上的眼球也會顫動。波士頓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蘇比莫‧達塔(Subimal Datta)說:「醒時,千百件事同時發生,圖書館是爆滿的…人醒著時,大腦還會在人不知不覺中,下意識蒐集許多有用的資訊….睡眠時,人們才會出現這種清除超載的特殊狀態,而這些快速眼動處理,有助於儲存重要資訊。」 睡眠不同階段,交替發生 睡眠大體上由「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REM)以及「非快速眼動」(NREM)兩個階段組成睡眠週期。 其中「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潛眠期(Light Sleep),好比看書時字像是在跳舞,每個字都認得,但不知道內容說些什麼;第二階段是:「快速眼動」(rapid eye movement - REM)與熟睡的中間階段(True Sleep),此時脖子已無法撐住而搖晃;第三與四階段是:熟睡期(Deep Sleep),會趴下來睡,甚至不受外界聲響所干擾(如921地震有人還睡著即為此時期)。 第四階段睡眠時,分泌血清張素(Serotonin,一種常見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引發鬆馳,調結管理情緒及睡眠)、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一種常見的神經傳導物質,和人激起狀態息息相關,如打架、新陳代謝率、血壓、情緒和心情)、生長激素,也因此有俗諺「一眠大一吋」,是有根據的。 遇到瓶頸,休息後再思考,若是睡覺效果更好 美國有實驗將智力差不多的大學生,隨機抽樣分成兩組,第一組是早上十點來學,做一遍題目,不管有沒有做出來,晚上十點再來;第二組是晚上十點來學,也是做一遍題目,回家睡覺隔天早上十點再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