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伏筆

圖片
幾周前佈置家裡馬槽時,有別於以往,改「提前」讓所有人物登場(包括「當時」還沒出生的小耶穌、尚未前來朝拜的三王),還將一些「聖經沒提到」的小動物也放上去,其實只是「就地取材」── 把「家中現有」擺飾放上,以免耶穌「一家三口」太冷清。 當這些「原本不同組」的擺設一字排開放上去之後,自己有了一些想法:每年過聖誕節,若只是「單看」節日這一天,似乎只是熱鬧登場的慶節。但慢慢「跨越時空」── 連結整個耶穌救恩史,特別是逐步「融入自己的生活」後,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六年前的今天,因著偶然的機緣,開始寫 blog,如今重新看著這些文章,重複著一些經歷,尤其是那些讓自己「難以言喻」且「不會主動」去做的事,在天主的「催迫」下「勉為其難」去「面對和承擔」時,事後重新 咀嚼 後,常讓我有著深層的感動 ── 特別是當自己「只在心中表達一些堅定的渴望」時,天主就會用「更多的恩寵」適時寬慰我心。 就像日前,回家途中接連兩次「巧遇」高齡 92 歲的薛保綸神父,中風將近一個多月的他,猶記第一次 (約莫三、四周前) 遇到他時,仍需旁人攙扶,如今已經可以自行走路。當時他以炯炯有神的雙眼,「緊握」我的手表示: 天主很大,我們很渺小,要多多請聖母、聖若瑟「代禱」;要努力分享,不要自私………… 「 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嘆息,代我們轉求。那洞悉心靈的天主知道聖神的意願是什麼,因為他是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而且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那些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 」 (羅 8:26-28) 《歡度聖誕;停止征戰》(Happy Christmas;War Is Over)  So this is Christmas 在這聖誕節佳節裡 And what have you done 回想你過往曾做了些甚麼? Another year over 舊的一年即將過去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新的一年就要來臨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在這聖誕節佳節裡 I hope you have fun 我由衷希望人們能獲享喜樂──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 不論是近人或至親 The old and the y...

對話

圖片
日前剛好有機會看天主教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傳記影片 《教宗》(The Good Pope-John XXIII) ( 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 ),過去對這位教宗並「不熟悉」,僅從歷史的「記載」約略知道他「推動」《梵二大公會議》〈The Second Vatican Ecumenical Council〉,卻因身故而「無緣目睹其完成」。 原本想找機會再「細看」一次,但今天突然有一想法:無須「精準的記錄」所有的情節,僅「忠實地傳達」縈繞內心「最初的觸動」即可。 故事大綱 安吉羅朗卡里〈教宗本名〉從小生長在三餐不繼的家庭中,念書已經是奢侈,遑論離家念神學院,但立志當「農村貧困的傳教士〈神父〉」之意念,卻一再浮現他的腦海。疼惜孩子的父母,對於兒子的志向,雖能「輕易地實踐」置身於「農村貧困」這個因素,無奈沒有餘錢,而無法達成「傳教士」的培育。 最後,因伯父問安吉羅朗卡里立志的緣由,這個年輕的孩子單純地表示:說不出「原因」,只是內心彷彿聽到一召喚的聲音,就直接「說好」。伯父聽完之後,也「沒有多做表示」,便慨然支援所有開支。 在長上的安排下,安吉羅朗卡里到各「艱困傳教區」赴任,並展開了與不同族群、信仰對象一連串「超乎過往經驗」的互動,也逐漸受到教宗的信賴而拔擢他,最後更在當時「握有實質影響力」的樞機主教們「棄保佈局」之下,選了「一般評論」認為相對年長、溫和、無意願當選而可能「易受操控」的他,來擔任「過渡期」的教宗。但在「天意巧妙安排」下,使他促成了教會禮儀革新、與各宗教交談,並撰寫了他一生奉為圭臬的《和平》通諭。 若望二十三世整部傳記,幾個讓我印象深刻和感動的情境,在於他從開始接受召喚後,一些「溢於言表」的對話。 攸關自己和大眾之調整心態 影片開始有一個有意思的情節,鏡頭帶到身形略顯豐腴的教宗,連最大號祭衣尺寸都無法「舒適」穿著,因「標準規格」修改也有些困難時,他便自我解嘲地說道:只好「調整自己」身形。 當年舉行彌撒禮儀的形式,不若今日是面對信徒們,而是「背對著大家」,有一次當時還是主教的安吉羅朗卡里,結束後促狹地問著身旁兩位小輔祭:是否覺得這樣與大眾有些疏離? 在得到小輔祭天真的認同後,便表示:等新教宗選出來後,一定要向他表達此想法。 面對歧異不亢不卑的態度 到保加利亞任職主教時,面對篤信正教會〈東正教〉的村民憤怒砸...

時間的河

圖片
聖熱羅尼莫〈St. Jerome〉 這段期間剛好有機會初探一些歷史,這些「細瑣情節」相對於我「腦海的認知」雖顯得生疏,但「基本架構」在「世界的舞台」卻一再重演,不外乎是每個「自認正義」的一方,想「撻伐」邪惡的一方,但在「勝方」展開新「局面」的同時,也陷入另一種「偏執」。 這些「階段性」勝出的一方,原本常是「相對弱勢」或者「滿腔熱血」的一群,但是一旦取得「絕對權勢」時,會變本加厲做出比「讓自己唾棄」的一方更激進的行為──想藉此滌除過去遭受的惡的記憶,但也在無形中失去內在善的本質。 愛,當它膨脹為神的那一剎那開始,就會淪落為魔 。 ~ 《四種愛》(THE FOUR LOVES)─魯易斯(C. S. Lewis) 因此,「必然不同」的價值體系相互融合之際,若不能制定出一個彼此可接受的「共同規範」時,需訴諸於「恆存價值」── 謙卑地聆聽歷史傳達的倫常,才能跳脫因個人侷限的思維所造成的僵局。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沈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慧。 ~〈文化,是什麼?〉─ 龍應台 我想……,這些時空遙遠的歷史,若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批判」,可能只是讓自己變成「不痛不癢」的評論家,但若慢慢的「連結」到真實的「生活」,會發現每天都在周遭以不同的形式發生著,很多時候 只是因自己生活順遂,所以才沒有類似的行徑,卻難保在遇到相同情境、誘惑時,自己「可以很超然」 。 為此,在每天的生活中,常警醒祈禱,固守自己的心思念慮…… 求祢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 祢磨難我們,使我們受苦多少日子, 求祢也使我們多少年月時日歡喜。 求使祢的僕人得見祢的化工, 給他們的子孫彰顯祢的尊榮。 (詠90:12,15-16)  謝幕曲 幕 緩緩地降了 人 漸漸地散了 千把個掌聲 在空蕩裡迴響 千把個寧靜 在熱烈後低吟 人生的戲一齣齣 逝去的日子一幕幕 幕落了 生命的軌跡 卻永不停息 幕落了 我們的故事 卻剛要開始 人生的戲一一齣齣 逝去的日子一幕幕 幕落了 生命的軌跡 卻永不停息 幕落了 我們的故事 卻剛要開始 幕 緩緩地降了 人 漸漸地散了 ...

如意

圖片
近日王金平「關說案」,越演越烈成「政治陰謀」,今天看到聯合社論《公道寧論:王金平案與陳水扁案之異同》,讓自己印象深刻。 一碼歸一碼,避免和稀泥 當中提醒:「兩案對社會的主要衝擊皆未必在案件本身,而是在案發後引爆的黑白不分與是非錯亂」。 主流輿論著墨於「當事人的特質」─── 無限延伸至其「盤古開天的功過」,迫使大眾將焦點放在「王、馬對峙歷史」,反而忘了討論「本事件的是非」。 對此,也讓我想起《宰相劉羅鍋》一劇。 以「非常的手段」處理「對的訴求」 個性剛正不阿且樹敵眾多的宰相劉墉(劉羅鍋),和個性圓融且權傾滿朝的和珅,兩人對決大半輩子,劉墉礙於和珅「鋪天蓋地」的勢力,恐怕「實情無法昭彰」,而在「法律邊緣」下略施小計阻止和珅惡行。 乾隆皇雖心知肚明 ───「理智」了解劉墉是為社稷著想的忠臣、和珅是貪贓枉法佞臣,但「情感」上就是喜歡和珅的「軟身段」、厭倦劉墉的「硬骨頭」。也因此,劉墉在朝為官時,吃力不討好受盡苦頭;享盡榮華的和珅,直到嘉慶君繼位,才被打入大牢。 劇中末宰相劉墉(劉羅鍋)告老還鄉之際,與乾隆皇促膝長談時表示:「您不是天子,而是『凡人之子,故難免有過失』,整體而言功大於過;但是,『功的影響較多在現世,過的影響則多半在後代』。」 難以「論斷」絕對的功過、得失 這句話真偽難辨,或許只是一句台詞,倒也反映出當朝佞臣「爭功諉過」的現象。對我而言,值得玩味在於……「功的影響較多在現世,過的影響則多半在後代」,自己解讀的是: 人們「趨吉避凶」的特質,傾向「有益抉擇」;至於「有益抉擇」,則易受「從眾訊息」導引;所謂「從眾訊息」,常源自「少數關鍵」媒介。重點就在於……這「少數」,之所以成為「關鍵」,並不見得全然是對的,只因在「當今」掌握「重大而無形的煽動力」,而主導了人民對朝政「功過的認定」。 凡事禍福相依,全體共同承擔 換個角度去想,自己並不擔心此「形式上」的紛亂;相反的,可使這類華人長久以來習慣「謀求人和之關說文化」攤開來,獲取大眾關注的「契機」──── 整頓一下暗藏而枝葉散開的惡勢力。 仔細想想,不管是「短期哪一方勝出」都沒關係,因為......我對在台灣這片土地生活的人民有信心,「長遠」而言, 不會也不應讓「一個人太操勞而其他人袖手旁觀」。所以,不管「事後結果功過」如何,也是「共同承擔」 。 更重要的是,小...

咀嚼

圖片
近來逐漸改變收看新聞習慣,除非少數深入報導或國際新聞,否則儘量避免看電視新聞台,改聽收音機或閱讀平面媒體。 因為,自己警覺到「腦子被弄糊了」─── 變得「沒有耐性甚至拒看」報導,腦海「不自覺」地環繞著「國政、社會很亂」的印象。 藉由「重複」或「剪接」產生扭曲的訊息 不少新聞台在播報新聞時,常喜歡讓畫面同時呈現令人「目不暇給」的多項新聞,在你眼花撩亂之際,將某個「早已發生」的報導,放在「顯眼位置不斷重播」─── 深化你的情緒。 或是,在報導當中提到缺乏某個營養素會導致特定疾病或問題,稍後廣告隨即出現「穿白袍貌似醫護人員」的現身說法,「鼓勵」吃某健康食品可有效預防疾病(恰好是稍早新聞所提) ─── 強化你的連結。 再者,將兩種技法合併使用,配合「記者的旁白」,然後將各種層面「不可避免的紛擾」,一律歸咎於吃力不討好的「主政者」,凡事則歸因於「政治陰謀」,進而「煽動」各立場的「基本盤」展開隔空叫囂 ─── 偏離主題而身陷枝節。 強力駁斥反而深化負面印象和行為 雖然「理智」知道這些媒體亂象,但自己也發現:越是強力譴責反而「加深刻板印象」。就像小外甥女小時後背課文背錯時,若「一直提醒她」記得不要寫出「某個錯誤內容」,結果常常出現「反效果」 ─── 考試緊張或忘記時反而「優先蹦出」該錯誤答案。 這也讓自己聯想到七月份《科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拋開偏見,我就是我》。當中提到即使非常輕微的性別、種族或宗教偏見的暗示,都會影響人在學校、職場和運動場上的表現。但實驗顯示,藉由「書寫練習」,則為扭轉刻 板印象威脅 (stereotype threat) ,帶來了契機。 刻板印象讓人失去動機、降低期待 過去十年來,心理學研究證明:即使背景不同,刻板印象威脅的方式是相同的 ─── 會增加焦慮讓人「失去動機、降低期待」。因著對事物想得太多,對歧視跡象變得「異常敏感」─── 稍微一個不明確的表情可能被解讀為輕蔑,甚至把自身的焦慮當成是失敗的徵兆,思緒無法專注,自我控制能力減弱。 加拿大卑詩大學的史梅德(Toni Schmader)推測:刻板印象威脅,劫持了我們一些「基本認知」機制。最明顯的是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這是讓大腦可暫時記住並處理資訊的認知能力,受影響者擔心他人的偏見,總想著該如何證明別人是錯的時,反而使自己心...

發酵

圖片
昨晚跟小外甥女雜七雜八「閒聊」,不知怎麼就聊到了「奇蹟」。 以「開放的心」去聆聽生活所及 她問到:為何有些人不相信天主教裡的奇蹟───即使有明確的證明。對此,我約略表示:或許……是因為看到奇蹟的對象多半是世人眼中「不起眼」的人(如:小孩、村夫(婦)等),但這也彰顯出天主「提拔弱小卑微」的慈愛。只不過看到或感受到奇蹟與否,跟人的能力沒有一定的關聯,要看天主的安排,以及人是否願意以「開放的心」去聆聽;就像……每天媒體、網路不虞匱乏之「真實勵志」事蹟,卻不見得能真正觸動我們內心,甚至有所行動。 以「改革的心」去聯結內在生命 這讓我想起日前聽收音機專訪一對父女,當中提到有關「改革」的對話。 主持人問女兒看完父親自傳性的著書,是否能明白其想表達的意涵?女兒表示: 現今因訊息流通快速,迫使反應得相對敏捷,故 可以「意會」該內容,但若要「領悟」,則需要經過歲月的洗禮 。 上一代可能歷經多年努力,才能逐步改革整個外在環境;這一代面對整體經濟衰退和 22K 薪資停滯,同樣也需改革但對象不同───是自己內心,即重新定義「成功」,不再是GDP而是內在更多元的生命。 這段專訪,也使自己聯想到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於《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中舉了一個現實世界的例子,證明 GDP 也有踢到鐵板的一天。 ************ 這些年來在非洲,「外來種」的布袋蓮堵塞水道,任憑再多的除草劑,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慢慢地,有人發現到,乾燥的布袋蓮可以當容器,恰好可拿來培育有高養分的蘑菇;當蘑菇的細胞膜剝落在布袋蓮裡,剛好就變成蚯蚓的絕佳生態環境;蚯蚓咀嚼了細胞膜以後,會形成高品質的肥料能被拿去餵雞;至於雞,就下蛋給人類吃,糞便還能當天然沼澤氣的燃料,提供電力,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砍伐樹木當柴燒。 但是,金錢的交易───像是肥料買賣,減少了這個另類的解決方式,硬生生在 GDP 計算上,將該地區變成了「成長衰退」。 ************ 生活中唾手可得,莫可言喻的美好  仔細想想,生活中真的「觸動」自己的人、事、物,很多時候常常是「某情境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一小句話或一首歌─── 像風一般悄然來去 。這種「莫可言喻美好」,其實無法藉由生活中「任君挑選的精緻素材」來體現,更多時候是從「坦然接...

前景‧背景

圖片
今天清早還在賴床時,「亂轉」聽收音機時,不經意聽到一個演講部分內容,讓自己印象深刻。 時代背景的限制,應運而生之制度 講者約略提到何以中國古代皇帝採「世襲制度」因素,大體遵循「以道治國」,除了有其文化背景因素外,也分析當時中國地大物博,交通和訊息傳遞困難,如果要「走遍」大江南北探詢民意,得花數十年光景。 這倒是顛覆了自己以「當代侷限的角度」所產生之偏見  ───  古人「只因」思想封閉才採用「世襲制度」。再仔細想想,如果沒有規範這「雖不完美」,但「以當時情境考量」是最適合大眾遵循的「常態制度」,等到要選取繼位皇子時,勢必造成國體動搖。僅管,皇室骨肉相殘仍然可見,至少不是「經年累月」任由覬覦權勢的群雄作亂 (就像……現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當然,一旦當代帝王極度衰敗,皇室宗親以外的改朝換代的「例外模式」,仍是不可避免。 環境因素的考量,配合制訂之規範 這也讓我聯想到日前吵得沸沸揚揚揚一連串「殘留毒物」新聞,其實從進口的農產品,台灣驗出所謂「未經許可」毒物,簡言之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有申請」但沒有達標準;另一個則是「根本沒有申請」。 而沒有申請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進口國之產地環境、氣候等因素,會有特定蟲害  ───  是台灣所沒有的蟲害,相對地,進口國所噴灑的某些農藥,台灣因沒有使用,也就沒有特別去申請;同樣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從台灣出口到國外。 秉持中心目標,無限延伸視野 「死守常規」固然會阻礙進步,但「誇大例外」情況,一昧地反對,反而會「偏離主要訴求」而造成更大混亂、不安。人們只能在持守「中心目標」之下,以「常態」為主  ───  考量絕大多數適用情況,但在「常態分配」分布中,莫忘尚有「整體比例相對小」的兩極端  ───  會因著不同時空、對象、執行……等,而有不同的「結果」 ───  有待人虛心去調整。 為此,在「檢視」近來一連串重大政治、社會、經濟新聞報導,以及實際「應用」到自己生活當中時,要常提醒自己: 畢竟…… 在瞬息萬變的「每個當下」,沒有讓「所有人」都「滿足」的情境;相對地,也不可能使「所有情境」都「適用」於同個人身上。 唯有 秉持「善念」從內而外、由近及遠,虔心接納、調適每日生活所及   ─── 存 有一...

一切安好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從小念資優班的清大準博士生自殺,讓人覺得可惜,尤其最近正值畢業季節,有不少名人開講,用自己「過來人的經驗」,期望能勉勵學子如何面對人生新的里程碑,但仍難以避免這類的憾事。 這些讓人津津樂道的成功經驗,當中有部分演講內容,似乎聽來讓人對未來「更加惶恐」,或許……「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們」距離「當初艱困奮鬥的他們」有些遙遠──不論是時間或是擁有的一切,加上周遭混合著鎂光燈和掌聲,所以表達的方式,多了些精彩度,卻少了點同理心。 這樣的感覺,也讓自己想起寶萊塢喜劇影片,改編自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分生》(Five Point Someone)的電影── 《三個傻瓜》(3 Idiots) 。 故事大綱 法罕、拉加這兩個成績欠佳,旁人眼中的「傻瓜」,與天才學生藍丘,同時進入了印度首屈一指的帝國理工大學,並住在同寢室而結為好友。 背負家庭重擔和期望的拉加,因壓力過大而無法「以平常心發揮實力」,只能不斷地盲目乞求「四方各種神祇」;深愛野生動物攝影的法罕,卻從出生便「註定在父母的安排」下朝成功的工程師邁進。眼看兩人因此成績不佳,且因遭受教授嘲弄而喪失信心,藍丘便鼓勵兩人,並率先「以身作則」破除自己的罩門──向真心喜愛的院長女兒佩雅表白,來激勵兩人跨出自己的障礙。 與藍丘畢業後失聯多年的法罕、拉加兩人,終於得知藍丘行蹤,重新憶起的當年的往事,得知他更多「不可思議」的遭遇,以及如今所從事的「志業」,又讓兩人萌生不一樣的感動……。 人一生中都有其獨特且必須走的路 不同於美國好萊塢誇張的幽默,這齣戲以各種出人意表且「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笑梗」,點出印度種姓制度所衍伸的階級、教育上的問題。 在此辛苦的環境下,藍丘仍以各種方式來激勵自己和好友,以「具體行動」來面對。如:常常被「正課」教授趕出的他,就溜去聽別的課,只因「不管幾年級的課都是知識」。 懼怕父親的法罕,則鼓起勇氣道出自己興趣所在,並「誠心表達心聲」:請父母不要掛念他將來的生計,雖然收入微薄但卻是自己喜歡的,即使父母現在不答應,他仍會耐心等待,並且「不會以死相逼」──會時時看著皮包裡父母燦爛笑容的合照來提醒自己。最後,終於獲得父親的祝福。 面臨可能被退學、讓父母失望以及「層層生活重擔」的拉加,一心尋短而摔斷腿,在藍丘和法罕的鼓勵下,重新站起來 ── 面試...

視野

圖片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簡介魯益師所寫 《地獄來鴻》(後來改翻成《大榔頭寫給蠹木的煽情書》) 的內容:敘述著大魔鬼給小惡魔的一些教導,如何把人引到地獄去。其中的策略就是要人多注意到實際生活的需要,多考量經濟上是否合理,不要讓自己太麻煩等。 這句「不要讓自己太麻煩」的策略,讓我印象很深,除了看完這本書之外,也欲罷不能地試著從「作者的眼光」體會其「如何」闡述,再重新整理、詮釋,進而學得受用終生的智慧。這種因「一句話」而重新「說書」的感覺,也讓自己聯想到電影 《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 。 故事大綱 詹姆華勒斯〈羅伯布朗飾演〉是從小居住在黑人社區的貧困少年,隔壁住著一位「怪」鄰居──在黑人社區中深居簡出的白人,有天在同儕慫恿以及好奇心驅使下,潛進了「怪」鄰居的房內,匆忙逃出之際,沒能「取出」入屋的戰利品,反而「遺留」隨身的札記本,也因此「種下」一段美好情誼的苗芽。 這個旁人眼中的怪鄰居,其實就是40年前獲得普立茲獎後,神秘失蹤的威廉佛斯特(Forrester)〈史恩康納萊飾演〉。對於因籃球場上的天份,而獲准進入貴族學校就學的華勒斯,在寫作上,佛斯特不僅指導華勒斯「書寫技巧」,更啟發其自在「抒發感受」。最後不僅使華勒斯勇於「面對」未知的疑慮,也讓佛斯特學習「跨越」過往的傷痛。 片中有幾個兩人因「文字雙向交流」而「重新觸動彼此」的場景,讓自己印象深刻。 用別人的語言為起點,協助找到自己的語言 一開始,佛斯特為了引導華勒斯,便拿自己寫過文章中的一句話,要華勒斯以此為題來寫作,並表示:「用我的語言為起點,協助你找到自己的語言」。此外,為了連結自己真正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佛斯特還鼓勵華勒斯: 當感到有話要說就打字(著手寫作);用心寫初稿,用腦來改稿;寫作的技巧就是「持續地寫」。 超越血緣 心靈合一的家人 最後華勒斯寫了一篇作文想在學校投稿,但學校老師因著「既有的偏見」(華勒斯的黑人血統和貧窮出身)而質疑不是他所寫的。多年來因痛失親人而隱遁的佛斯特,因目睹華勒斯受到一連串的屈辱而開始心灰意冷,決定挺身說明真相,在校內朗讀華勒斯的文章《失去家人》(Losing family),部分內文如下: 失去家人……給予我們尋獲家人的契機。在此所指的,不是具有身體血緣的家人,而是心靈合一的家人。人們必需保有智慧去開啟心房進入新的家園,屆時將重...

愛的問候

圖片
  國二的小外甥女因下周要考試,便取消周末來阿嬤家的行程,沒想到周五我們竟收到她寄來的明信片,貼心地祝福阿嬤和我們這些阿姨們「母親節快樂」。  看著她娟秀的字跡,寫著感謝阿嬤定期到她家探望照顧,還促狹地謝謝「有點呆」阿姨的嘮叨、「吃喝玩樂」阿姨的好禮相送,最後也問候「仍在我們身旁」從小用心照顧她的  瓊   阿姨。  這張窩心的問候小卡片,使母親笑彎了眉,也讓我想起日前聽到有人提及 最好的母親節禮物──「跟母親分享生活的點滴,以成為珍貴的記憶」。 對自己而言,摯愛親友「彼此分享」最好的禮物,不僅止於「年節應景」,而是日常 俯拾即是的快樂 ,只要有心便能「跨越時空與型式」,在紛擾的日子裡注入清新而產生 會心一笑 ,還能 適時溫暖在生活中奔忙的我們 。 傾聽來自母親的問候: 《鄭怡 想想我》 自從告別之後,滿心牽掛的我; 擁抱無端寂寞,有許多話想說。  當天涼的時候,別忘了加件衫; 當天黑的時候,別在夜路行走。  在疲憊的時候,記得要多休息; 在挫折的時候,你一定要振作。  別被霓虹燈迷惑,別和陌生人交談; 在空閒的時候,可以想想我。 傾聽來自子女的問候: 《邰肇玫 媽媽您好嗎》   媽媽,您好嗎?請您別再為我神傷 媽媽,您好嗎?我在這裡一切如意  媽媽,您曾對我說生活要照顧自己 媽媽,我要告訴您 我已長大 您不必惦記  媽媽,您記得嗎?我的床邊還擺著布娃娃 媽媽,您記得嗎?您織的毛衣繡著薔薇花  媽媽,多少個夜晚想著您 想著從前 媽媽,多少個歲月 是否會讓您我都改變?  媽媽,您知道嗎?這裡如此地陌生迷惘 媽媽,您知道嗎?這裡的日子寂寞孤單  媽媽,我想念小時候緊緊牽著您的手 媽媽,是否我還是您眼中熟悉的女孩  媽媽,您想我嗎?今夜窗外下著冷冷的雨 媽媽,您想我嗎?就像我現在想您一樣  媽媽,我想回家去 回去看看親愛的您 媽媽,我是多麼地想念您 深愛著您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html   相關閱...

終向~人生80才開始

圖片
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大賽中施放爆裂物的主嫌,車臣裔兄弟塔默蘭及佐哈‧查納耶夫,這兩天終於落網,初步了解他們都與車臣有很深的淵源,極可能受伊斯蘭極端教士的影響。  就像日前聽聞北韓對人民的教育方式,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要「敬愛領袖、仇恨美帝」,國營電視台則每天放送,全民對領導人歌功頌德的畫面,即使是已經投誠10年的脫北者,至今一看到北韓電視節目,還會情不自禁流眼淚。  再進一步想想:極權世界「刻版且專制」環境下生活的人,「無法」獲享獨立思考的權利;但在自由世界身處「多元又混沌」氛圍中的我們,看似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卻也免不了趨附「潮流」而「不願」堅持心中 單純的信念 。 這樣的感覺,也讓我憶起「金氏世界紀錄,最年長的小學生」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 《人生80才開始》(The First Grader) 。 故事大綱  曾為解放肯亞而戰的八十歲老兵馬魯格(Maruge),從收音機得知政府推廣「每一個人都能」免費接受教育的訊息,興沖沖地前往就學。又老又跛的他被校方嘲諷「回家等著安息」,還先後要求他須有課本、筆、小學生制服…...等才能就讀。 堅持不死心的他,賣了僅有的羊攢了錢購置文具制服後,一次又一次地跛行二小時到校,終於感動了女教師珍,決定為他爭取入學的機會,但家長們卻不願意自己的小孩與馬魯格一起接受教育,官方也認為教育資源不應「浪費」在年邁老人身上。 馬魯格只好改到「符合成人資格」的教育單位學習,但放眼望去周遭同學只混文憑且教學環境亦不佳,這讓一心向學的他又折返小學請求老師協助。看著身經百戰和人生閱歷的馬魯格,和純真的孩子相處甚歡,珍便以變通方式,邀請馬魯格擔任助教,結果不但再次受到阻撓,珍因而被處分放逐到偏遠學校。 為了挽留不可多得的好老師,馬魯格決定以一己之力挑戰政府制度,加上全國熱烈的討論而更引來國際媒體採訪,最後終於完成就學心願,以及在珍的協助下了解退役後所收到的信,實為國家對他征戰的感謝狀。 終生學習,勇往直前 片中以當下和過往記憶交錯和轉折,對照出馬魯格過往的艱辛和對新生的渴望,誠如他所言:「我們必須從過去中學習,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要勇往直前。」 不過更讓自己好奇的是單憑一封他看不懂的信,何以能激發他這樣的學習熱誠,甚至不惜變賣家產,於是找了馬魯格本人的專訪,這才有了更深的...

牽引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讓自己覺得「很舒服」的新聞──《送阿嬤急診…她狂奔23公里趕考》。 花蓮縣瑞穗國中一年級女生田曉琪,段考當天凌晨護送阿嬤到廿三公里外的玉里慈濟醫院急診,沒錢搭車返校且飢渴交加的她,邊跑邊喝雨水解渴,狂奔三小時「半程馬拉松」的路程,終於即時趕上並撐完考試。  乍聞標題,本以為是讓人心疼的弱勢孩子新聞,但看完內容後,心中有更多難以言喻的舒服感,像是「融合」著「清新的喜悅與感動」。 這個隔代教養的孩子,父母因生活得在桃園工作,只能讓她留在花蓮瑞穗,負責照顧曾祖母、祖父母和小六的妹妹,課業因此落後,頑皮行為也讓校方頭痛,但在導師張如慧心疼和「恨鐵不成鋼」的訓斥後,決心振作不再讓「愛她的人」和「她自己」失望。  有記者問她,也可以不用那麼辛苦,隔天再考即可,女孩略帶靦腆微笑地表示:不光是因為趕著考試,當時心中直覺想到只有阿公在家照料,因此自己也得趕回去才行。  自己很喜歡這個小女孩 以單純的態度,去做她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那是一種在「單純的信念」之下,所導引出「超乎自己和別人所能理解」的「動能」,就像 法拉第 在晚年曾寫道: 一個人面對任何獎賞、引誘,都不會因而改變自己該行的道路……, 在我一生的光陰裡,我寧願更深地從事一些經常盤繞我心的問題,而不願佔住一個已經成功的領域,享受被人不斷恭賀的果實。 由衷地期盼能有更多人,和這個為了更好的明天而和「自己賽跑」的小女孩一樣, 耐心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發掘擁有的能量,踏踏實實走出自己的路 。  和自己賽跑的人 親愛藍迪我的弟弟 你很少贏過別人 但是這一次你超越自己 雖然在你離開學校的時候 所有的人都認為你不會有出息 你卻沒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我知道你不在意 因為許多不切實際的鼓勵 大都是來自酒肉朋友或者遠房親戚 我知道你不在意 因為許多不切實際的鼓勵 大都是來自酒肉朋友或者遠房親戚 人有時候需要一點點刺激 最常見的就是你的女友離你而去 人有時候需要一點點打擊 你我都曾經不止一次的留級 在那時候我們身邊都有一卡車的難題 不知道成功的意義就在超越自已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未來 拼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 的勝利 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為了更好的明天 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

調節的人生

圖片
今天看到一則「催母喝飲料 兒咆哮引眾怒」的新聞,影片被網友拍下po網,並發動人肉搜索,一名無辜的高中老師甚至受到「誤植」而被罵翻。 事後社會局訪查證實,他其實是一名孝子,為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每天下班都會趕到安養院,當天他因趕車,加上遭到「有正義感」的遊客圍觀和指責,才會一時情緒失控行為脫序。 這則報導,也讓自己聯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伊朗的電影 《分居風暴》(A Separation) 。 故事大綱  鏡頭一開始是先生納德和太太席敏兩人,坐在法院裡協議離婚。席敏堅定地表示:想帶女兒去國外獲得更好的教育,眼看移民簽證即將到期,先生卻反悔;納德則是放不下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邁父親,想親自照顧而不願和妻女離開。雙方認為事態嚴重「不願妥協」,但法官卻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而請兩人回家再做考慮。   席敏決定搬回娘家與納德分居,納德於是透過關係請來了女看護羅芝來幫忙,結果卻使納德、羅芝兩家的「日常生活」引發出一連串「不可預期」的事件。經歷過這些風暴後,納德、席敏兩人在女兒的陪伴下,又重新回到法院裡……。 注視與俯視 彼此的難處 若僅從「個別角度」去審視情節時,對照每天媒體社會版的令人氣憤的「片面報導」,其實並不陌生,如:妻子拋下老邁公公、丈夫、女兒而離家出走;看護將雇主綁住私下外出;雇主動手毆打已經懷有身孕的看護……等。   但是,當我們檢視「整個脈絡」時,在每個人身上,卻夾雜著難以言喻的痛處── 讓人不忍苛責的疏失。   如:生長在伊朗父系社會環境的納德,一心想守住自己的家,即使後來在工作和照顧父親雙重壓力之下,仍「言不由衷」地以嚴厲的語詞拒絕妻子的幫助;急欲離家的席敏,實為對丈夫愛的試煉,雖關切家中遇到一連串的問題,在丈夫冷漠的言語回應之下,依然決定依原訂計畫帶著女兒離開;將父母爭執看在眼裡的譚雅,原本也堅持須信守「誠實」,但最後也在護守父親的情況下,不知不覺變成和父親一樣説謊。 經歷多 才懂得諒解 儘管如此,這些不斷的衝突當中,彼此也因「經歷更多」,使內心逐漸有了轉變。   席敏離家拜別時,連兒子都忘了的失智公公,竟然記得媳婦的名字並緊握她的手,席敏離開之後,失智公公開始不說話,且狀況突然變糟,心中雖急欲離家,但仍關切家中遇到一連串的問題,最後甚至因為對女兒的愛,而妥協願意付錢給羅芝的先...

如在天堂~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圖片
昨天看到新聞,一名有多次救災經驗的年輕消防隊員因公殉職。自己心中除了覺得惋惜之外,也聯想到日前看到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影片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 故事大綱 大半輩子都在露比遊樂場工作的維修工人艾迪,深受前來玩耍孩子們的喜愛,平日也頗為照顧後進,在工作上更是盡忠職守,但他心中始終有抑鬱不得志的遺憾。有一天,遊樂設施發生故障,在千鈞一髮之際,他搶救了一名小女孩,因而使自己「結束」在世間的生命,卻也同時「開啟」另一段奇妙之旅。  在抵達天堂時,先後遇見了五名曾經牽繫於他人生的人,因著他們的指引,最後使得內心仍處於不安的艾迪,真正體會到天堂的平安。 眼前的遭遇 沒有絕對的偶然  這五個與他「再度」相遇的人,帶領艾迪「重新」造訪的場景,幾乎都是讓他傷痛、遺憾甚至憤怒的地方,其中有不少人事物,在「當時」是艾迪沒有覺察到的。重新檢視之後,這些 看似無關情境,像是預先埋下的伏筆,環環相扣影響他的一生,也牽動了其他人的生命 。 陌生人給予關鍵性的幫助  初抵天堂,不僅無法開口,還身處熟悉的露比遊樂場,艾迪對此深感困惑。第一個遇見的「藍皮人」除了向艾迪預告現在起將陸續遇見五個人,就跟他當初剛來天堂一樣,並向艾迪解釋:  無法開口乃特別賜予的禮物,是為了能「專心聆聽」;看不到美麗的景象,是因為「好景如果沒有慰藉,就不算天堂」。 藍皮人還分享跟艾迪的淵源,當年他開車為了閃躲快速跑過的艾迪,導致煞車不及而衝撞死亡,但當時年幼的艾迪,卻毫無知悉仍天真的繼續玩耍。「死後」才「事後」聽聞此陳年往事的艾迪,對此深感抱歉,但藍皮人輕描淡寫地表示: 「陌生人只是你還沒認識的家人」 受苦意義,不在於探究原因,而是接納和超越 接著登場的軍中上尉,跟艾迪聊起當年戰事時,艾迪心中滿是恐懼,上尉隨即表示: 與其甩開戰爭陰霾,不如說其實不應該忘記戰爭本身。 上尉還原當年情況,眼看艾迪失心瘋想衝進被他自己點火的敵軍營房,為了阻止艾迪,上尉便在艾迪「不知情」的情況下,開槍射傷他的腿,而在救援的過程中,上尉最後不幸罹難。失去一條腿的艾迪,雖然存活下來,卻從此自怨自艾只能「困」在出生小鎮過活。 艾迪乍聽此「實情」,一開始憤恨難消,上尉沒有勸...

即景

圖片
近日櫻花已經盛開,趁著台北所有人都往中南部或郊外出遊之際,跟媽「逆向思考」改到市區的中正紀念堂去看花,除了避開人潮,也當成散步慢慢閒逛。 去年年初,媽一直遺憾錯過的賞花時機,只看到枯樹,今年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看到了,雖然沒有郊外滿山滿谷的奇景,但在市區能看到這樣的景致,也挺令人開心的。 原本只是賞花,卻看到了意外的訪客──正在吃櫻花的松鼠。這讓我想到日前一則新聞:一名阿公想「製造」櫻花雨的特效,竟然在小孫女拍照時,大力抖落身後的櫻花樹。同樣都是櫻花從樹上「掉落」,但感覺卻大不同,差別應該在於「自然的生命力」吧! 在繞整個中正紀念堂,然後準備打道回府的過程中,隨意拍下幾個感覺挺「悠閒」的場景。駐足凝視的行人、比鄰於盛開的櫻花樹卻似乎還不急著開的櫻花樹、優閒地拉胡琴的人。 回程時,和媽改走台大醫院新大樓對面的中山南路,吹著舒服的涼風,不經意的看著紅磚上寫著「文學之路」,自己不是第一次走在這條路上,過去竟然未曾發現路上有字。當中寫了不少字,不過自己只記得一串字: 陽光、水、空氣,造就了這棵樹。 嗯......這個我喜歡,也讓我聯想到前兩天腦中飄出來的歌曲 《天天天天》 天天天天  一樣的天天 有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天天天天 一樣的天天 能不能離開別人的視線 選一個早就該有的時間 讓自己有點改變 找一個早就想去的地方 看一看碧海藍天 天天天天 一樣的天天 找一個空間讓美夢實現 引用本文: 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html 相關閱讀: 意外的探訪~牛伯伯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