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不大不小」的朋友

今天看到聯合報《快樂的秘訣…如果緊張,就唱幾首歌》,報導新竹縣尖石原住民國小十名學生,一開始是因清大通識中心開課,以「圓夢」為題,師生在去年上山當「一日尖石人」,曾許諾要讓山上的孩子也當「一日清華人」,就在昨天受邀成行的經過。這篇報導特別吸引自己的目光,在於幾段「小」朋友與「大」朋友的對話,讓自己印象深刻。 快樂是…打棒球啦 報導提到學務長一開始說「歡迎尖石的孩子以後到清華大學念書或工作」,結果尖石的小朋友接口:「Oh!no,我不一定要當大學生,我想打棒球,當王建民比較快樂。」 而大學生們在剛開始也拿捏不準,該用什麼語氣和尖石國小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講話,便試探的說:「小朋友,清大草坪是不是很大啊?」小女孩拉拉清大學生的手臂說:「 不用把我們當小孩,像跟朋友一樣說話就可以了 。」 慢慢來放輕鬆,先唱個歌再說 或許因為天冷、教授在旁邊看著、過程都列入期末考,讓代表清大學生致詞的學生,緊張得有些結巴。尖石的小朋友疑惑問:「為什麼講話那麼快?」並表示:「大哥哥看起來很緊張。」 當記者告訴尖石小朋友可以舉手請大哥哥講慢點,小朋友卻貼心的說怕大哥哥不好意思,還說希望大哥哥、大姊姊放慢速度,並表示「如果緊張,就唱幾首歌」。 不要刻意去「思考誰幫誰」,或者「期望進展」,先做「不大不小」的朋友 整個報導,讓我感受到的是,過去周遭類似的「助學濟貧」活動,「資助」者會先「刻意安排」說些激勵的話,並「期許」能讓「受助」者從中很有收穫與做些回應。 而往往活動籌劃的工作人員,因為「嚴陣以待」希望達到「預期成效」,加上囿於「專業訓練」所致,等到正式跟「受助」者面對面時,因不斷提醒自己要「尊重」他們,而顯得有些「急躁與綁手綁腳」,而讓對方也感受到「不自在」。或許,在助人的過程中,不要刻意去「思考誰幫誰」,或者「期望進展」如何,也「忘了年齡與身份」,先做「不大不小」的朋友,然後自在的相處、閒聊、分享各自的感受。 就像清大學生後來在教小朋友唱歌,發現小朋友比他行,還自動二部和聲,甚至眼尖的看到樹上的松鼠和各種鳥類,有感而發的說:「在清大兩年,第一次這麼優閒坐在湖邊」。 而這樣的情境,有點像是艾爾頓強(Elton John)所演唱的 《你的歌》(Your 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