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或壞「習慣行為」之外…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在十四度的低溫寒夜,一名出生不到一天的女嬰,遭遺棄在的草叢堆裡;幸好遇上平時有「早起運動習慣行為」的婦人,聞聲救嬰送醫。發現女嬰的草叢,是她第一次經過,「平常沒有想到」走那裡,或許是老天爺冥冥之中安排她去救嬰。

一般我們較常提到養成好或壞的「習慣的行為」本身,這則故事則讓自己想到,有關「習慣的思維」。

習慣「對人」與「被人」以「某一種態度對待」,而未考慮不同對象的感受

曾聽到一個個案,有一女士去看一個眾所公認,在醫術與醫德都很好的婦產科醫生,但她事後竟然表示「不怎麼樣」。仔細了解後,才發現該女士自幼生活優渥,已習慣享受「特別禮遇和呵護」。但該名醫師一向講求效率,非常盡責與守分,不擅長也不喜歡做無謂的交際,不知道是否因此讓該名女士「不習慣」,而對醫生有不同的「判斷與解讀」。

人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對人」與「被人」以「某一種態度對待」,這可能是來自從小的教養與長大的經驗。這原本無絕對的對錯,但若是「視為理所當然」,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而沒有「考慮不同對象的感受」,導致習慣被「禮遇」,或是被「虐待」(如:不少家暴受害者即有此情況),形成人與人之間不正常的互動模式。

長久以往,便會漸失自省能力

一般人提到年紀大了之後,思考與各方面能力都逐漸退化,可能會變得比較不可理喻。但自己有另外一種想法,或許生理上會影響,但可能還有一個因素是:人隨著年齡漸長,資歷越來越豐富,社會地位變高。因此可能角色從「傾聽」變成「說話」者;行為從「學習」轉為「教授」,也因此「習慣別人聽命於自己」,慢慢自省能力也變差,想法逐漸僵化。

推翻熟悉的「思考慣性」

也許因為上述人與人間的微妙關係轉變,而越來越難聽到真正的「諍言」。因此,須主動想辦法傾聽別人真正的心聲,當有人願意當面勸誡我們時,更要放下身段,表示感激。

誠如丁乃竺所說:「聽到別人的批評,還能自我反省的人,是有福氣的人」,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姑且不論其是出於善意或惡意,因為這是「讓自己反省的契機」,使我們聽聽不一樣的聲音,反省後若自己有錯則改,沒錯心中坦然面對,也不必太在意。

去除習慣束縛,以自由意志改善缺失,創造生機

「所有的聖人都有一個不堪回首的過去,所有的罪人都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唯有不讓僵化的習慣思維束縛身心,才能以開放的自由意志,察覺自己習性上的缺失,進而去做決定性的變革,與發現更多的機會。

改變思維影響甚大,卻多從小事做起。印象中曾有一主管級的職場同事,每天老闆都要她做一堆瑣碎的報告,為此讓她耗費許多時間做表格,而無暇做分析。最後她改變心態 ─ 用心將所有表格整理得很漂亮,而不是只有應付老闆,不僅讓自己看了很開心,也學到更多技術。

就從每天「習以為常」的「例行公式」中,嘗試「改變想法」來「調整認知」著手吧!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4.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