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資訊系統導入方法-以建置blog為例

關鍵字:資訊系統、需求分析、軟體評估 、系統架構 、分類 、命名規則


對於資訊系統,不少人存在一些迷思 - 過度誇大「技術」成效而忽略「管理」面,且因沒有加以分析「實際需求」,以致不少企業貿然花大把鈔票購入軟硬體設備,卻使系統作業更為複雜,導致使用者操作意願降低,以及先進設備變成一堆破鐵。

雖然各家軟體資訊系統各有導入方法(Methodology),因系統大小而使細微步驟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則與精神相近。其實也非太高深的學問,生活上很多事情的規劃,在尋找工具時,也可套入使用,自己倒是想到以實際建置blog為例,大致歸納如下:

需求分析

  1. 自己日常生活心得,開始有些特定概念產生,需要後續搜尋特定主題,慢慢從「零碎資料」單純列示,變成「分類資訊」。
  2. 隨著原始資料增加,需具備依「部分字詞」,對所有文章做「全文檢索」功能。
  3. 讓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經歷,在傳統「靜態resume」型式外,也提供一個「動態profile」參考。
軟體評估

當初考慮以Google 或Yahoo,最後選擇Google。原因有:

1. 符合需求分析:

上述需求內容,兩者皆可達成,但自己對Google搜尋產生之結果較有信心。除了因Google以搜尋引擎起家外,且該內建功能是搜尋「文章」而非「網頁」(不會將網頁上無關文章內容也納入搜尋)。

此外,自己曾同時在Google與Yahoo做 register web URL,Google的確不需要付費,便可在一定時間後,搜尋到該web檢索內容,Yahoo則否。

2. 軟體使用者群組:

因個人為主要文章發佈者,本來就偏好使用Google;希望閱讀自己blog的成員,則沒有特別之偏好與預設。

3. 軟體個別設計功能:

Yahoo版面設定偏向提供其既有Template與知識內容;Google提供Template較少,但支援置入html與java script語法,可讓blog在預設的功能外,有更多「設計空間」。

整體而言,喜歡彈性與自訂功能的資訊工作者,或許會比較喜歡採用Google。

4. 軟體整合發展性:

Google相關軟體的橫向發展性,較為完整https://www.google.com/accounts/ManageAccount,如提供免費網頁儲存空間(Page Creater)【註1】,可放置靜態網頁與下載檔案,方便自行運用與blog連結。

還積極整合Third Party軟體進來,讓資訊連結更方便跨越不同功能與入口網站,如.網頁相簿Picasa、在各大入口網站自訂收到blog最新資訊的 FeedBurner【註2】

實際導入

1.系統架構:

類似一般企業參考過去,制訂組織目標,然後展開各活動的概念。blog可先「歸納」自己過去生活與工作記錄,找出以「Back to Base」為主軸概念,再以"Top-Down"方式「展開類別」:

1.我的blog、2.信仰生活、3.人腦初探、4.活用管理。

設定各項類別可考量資訊「質與量比重」達一定程度時,獨立設成一類,並注意容易區隔。此外,要具備「周延性」,將可能要表達資訊皆可納入,不宜出現「其他未歸類」(會很容易隨意將無法歸納資訊納入,而失去分類的意義)。

2.功能設定:

因主要使用者為自己,對應前面提到需求分析,版面設計簡潔、實用、聚焦,不做太多額外資訊連結,以呈現自己特質為主。

3.資訊處理:

考慮將來軟體日新月異,有可能更換blog,也希望自己存留一份資訊在電腦,故需考慮「備份」問題。此時「命名規則」便需要先做好規劃,能與blog上資訊做對應,又能方便一目瞭然。

目前採取方式為:年月日+英文字母+”_標題”,如. 961224A_有關Back to Base.doc,表示96年12月24日第一篇文章。另外搭該文章配圖檔,為年月日+英文字母+兩位流水號(考慮一篇文章可能有多個圖檔),如.961224A01.jpg

【後記】

以資訊系統導入,套入blog建置這樣的「結果」,原本就有參雜一些主觀與偏好,畢竟「管理無通則,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但自己想到的是:嘗試將各種知識運用在一起的「過程」,可以讓自己思維更有彈性,培養連結各種「靜態資料」成為「動態資訊」的能力。

【註1】
免費網頁儲存空間(Page Creater)後來已變更,升級為「協作平台」(Google Site)。

【註2】
從2021年7月之後,Google blogspot的FeedBurner不再支援自動傳送動態消息電子郵件給訂閱者,替代方案請參:連結訂閱工具 — 以follow.it為例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