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 - 是誕生在白癡比較多的地方?


今天看到一則有關迷途知返的新聞,一名北投警分局石牌派出所員警,承辦女學生涉嫌教唆打人案,後來近半個月課後輔導與相處,他發現該女學生很聰明,也開始對念書產生興趣。當初是因為家庭的背景,導致行為偏差,加上一時貪玩,才會叫同學去打傷。

這讓自己聯想到,最近一位以「蜘蛛人」扮相,一炮而紅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許博勝,日前奪下澳門盃調酒大賽「花式調酒」冠軍,為台灣爭光。他曾表示不喜歡念書,後來遇到恩師啟發花式調酒,而開始產生興趣。據悉,他平均每天練習七、八小時,比賽前甚至將近十二小時,反覆練習拋瓶、滑瓶等動作,雖常被酒瓶打到頭、刺到手卻仍不間斷。

「舊領域」創新方法VS「新領域」另闢新局

兩則新聞的主角,都是「繞了一圈」後,遇到「貴人」而終於找到自己的路。但仍有些差別,後者是尋覓新領域,而從中開創自己的新天新地,前者則是在原以為不適合自己的領域,重新產生興趣。

兩種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或許在於「機緣」。我們雖無法預期「未知的機會」,卻可善用當下「既有的緣分」。過去曾被視為不好的生活體驗或學習經驗,也可能是「時機」與「情境」造成,不見得不適合現在的我們,畢竟自己或別人都在成長,主客觀條件也在改變。因此,在突破與尋找方向的同時,不彷嘗試從原領域覓新機。

努力塑造屬於自己的辨識度

只是,在自我成長的過程,雖有許多跑在前頭的經驗與典範,但那只是我們學習的參考,並非模仿的對象。誠如李開復所提到:不應該把人當偶像,不然會『把你自己變成他』,畢竟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像是想成為一個好的歌者,要找出屬於自己音質辨識度,而非模倣當紅歌手的聲音。

努力不一定會有「預定的成果」,卻可能產生「意外的收穫」

如果有這樣的體認,就不會因為機緣來了與否,就「志得意滿」或「灰心沮喪」。不管時局如何,仍不斷的努力修練,即不侷限在是否達到「原有預期的成果」的「點」上,而是從「過程」中感受「意想不到的收穫」。就像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曾說:「跌倒時不要急著爬起來,先看看地上有沒有錢可以撿。」看到過去的問題和缺失,就是撿到錢。

沒有絕對的胖子或瘦子

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以「不亢不卑」的態度,來處事與待人是很重要的。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其實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像一個身材壯碩的人,看到你可能會說你是瘦子;反之,一個瘦小的人,或許會覺得你很胖。

以此類推…所謂的天才 -應該就是誕生在「當時的環境中所認定」白癡比較多的地方吧!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0.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