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故事


昨天兩則報導,一則是:西洋美術史上瑰寶的世界名畫,米勒的「拾穗」及「晚禱」,將於五月卅一日起來台展出三個月;另一則為:20年前轟動一時的電影「魯冰花」,即將重新開拍成「新魯冰花」。

這兩則新聞之所以引起自己的聯想,是因為背後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買家毀約,重改後另有一番意境,並成為法國國寶,如今又破例來台

初次看到米勒的名畫「晚禱」(The Angelus (1857-1859) by Jean-François Millet),誠如他一貫畫作,讓人感受到「勞動者的樸拙和真實」,當時只覺得很溫馨,看完報導才知其背後插曲。其原是受一位富有的美國人請託所作,本名「馬鈴薯豐收的祈禱」,但米勒完成此畫後,雖經百般催促,對方竟毀約不來取畫。其間,他在畫中加了一座鐘樓,改名為「晚禱」,農夫農婦隨著遠方教堂傳來的晚禱鐘聲,低首祈禱的意境更加深遠。


米勒死後,1889年舉辦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中,美、荷共有四名競標者,法國官方千方百計想把它送進羅浮宮。最後美方贏得名畫。結果整個法國為之震動,媒體發動民眾聯名請願、四位重量級作家輪流為它請命。

最後,羅浮宮商店街的地主休夏以八十萬法郎的代價,將它帶回法國,當「晚禱」返抵法國時,舉國歡騰,有如打贏一場勝仗。

而在多年後,又破天荒首度同時離開法國奧塞美術館來台,史博館並強調,全球只此一站展出,別無分號。

20年前電影結緣,差點無法圓夢,多年後不僅實現夢想,又藉由電影播種

現年42歲的吳鴻滄,20年前剛從新竹師專畢業時,因看了電影《魯冰花》,決定效法片中的美術老師郭雲天的精神,到偏遠地區指導兒童繪畫,於是到南投信義鄉任教,但教了一年後,為了進修,請調到台北縣新莊民安國小,一教就是15年。

吳鴻滄始終遺憾未能實踐昔日的夢想,於是和妻子來到台南後壁烏樹林的樹人國小任教。從以往約6000人的大學校,到現在只有60人左右的小學校,人數與資源落差雖大,但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讓全校65位學生裡有一半左右都得過全縣美術獎。

原本因人數不足瀕臨廢校邊緣的鄉下迷你小學,因吳鴻滄的努力逃過廢校的命運,此故事後來讓導演陳坤厚得知,因想重拍「新魯冰花」,而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新的施力點。

十字路口的決擇

這兩則新聞也讓自己想到:以前曾看過ㄧ個日本節目,是探討人在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該何去何從。節目試圖模擬「同一個人」假如選擇人生不同的道路時,後來各種可能的經歷與演變,然後讓觀眾思考哪種選擇較好?

然而,從結果發現,並沒有絕對的好壞;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點」,根本不可能都嘗試所有可能的路後,再來決定如何走下去。

不怎麼美好的結束,或許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因此,類似「事後諸葛亮」評論,提到當初如果做什麼決定,如今可能會比較好或差,其實並無意義,重要的是:故事還要繼續下去。珍惜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際遇,但是若是「錯失了什麼」也不必太在意,因那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或許就像電影《練習曲》聽障青年單車環島,遇到同是聽障的立陶宛模特兒,女孩形容她的偶遇所說:「你和我相遇不是必然,我若不是和你相遇,也會和別人相遇」。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5.html

相關閱讀:勵志片一定都是好結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