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片一定都是好結局?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相隔超過7年,大滿貫賽32強舞台再見台灣球員身影,謝淑薇昨天在澳洲網球公開賽女單第二輪,以會外賽球員之姿,爆冷門打敗世界排名第20的對手。

謝淑薇曾經失去奮鬥目標,也自忖「不想出名、也不愛錢,之前失敗時常想,不知把自己搞這麼累,為了什麼?」。但現在的謝淑薇重新加滿求勝燃料,而且新目標,是為台灣的小孩蓋一所網球學校。

「輸到沒感覺」到「自己盡了力,仍輸球」

之所以對這則報導感興趣是,她對相同的結果 - 「輸球」,前後態度的轉變。平常我們看勵志電影,前面多會有一些「伏筆」,描述主角歷經磨練與通過考驗,但最後總會在導演的安排下成功。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很難如此「圓滿」,不斷的挫敗最後可能會從患得患失,到萬念俱灰。新聞中的主角,當初也不知道是否有今天,但卻能從「輸到沒感覺」,到後來秉持「是自己盡了力,仍輸球」,是後來能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希望,有恐懼,凡事盡力,到死都活得樂趣無窮

其實,不管是「長期失敗」,或「凡事太順利」,都很容易習以為常而「沒有感覺」,最後逐漸「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而「失去做事的熱情」。

亞歷山大帝,當年因為再也沒有世界可以征服而痛哭;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藍姆(Charles Lamb),曾寫他窮的時候,想買一本書,最後終於下決心去買,晚上閱讀快樂非常,而這種心情,是坐擁整間圖書館的富翁所無法體會的。

太用力突破,反而鑽得更深而跳不出來?

當自己陷入泥沼時,周遭親人好友只能「點醒」我們,但最後「真正跨出去」,還是要靠自己,只是在那之前常需要一翻努力掙扎。不過,有時候「刻意力圖振作」,反而容易產生「盲點」,因既然已遇到瓶頸,加上過於將焦點放在問題本身,會以「侷限的思維」去理解和解決事情。

很多事情都是「從無聊開始」,人常在「沒有什麼」的時候「有什麼」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金髮尤物2》(Legally Blonde),片子算是純娛樂的商業電影,不過最後一幕挺有意思。話說主角艾兒的金髮特徵,常被人掛上是只有外表沒有頭腦的笨蛋美女,而她為了爭取連署保護動物法案,努力奔走並逐漸以熱誠感動週遭的人。最後,在國會議員前演說時,原本準備好一份「專業講稿」,在面對全場官員輕蔑的眼光時,突然拿開預備好的講稿,不說「大家都知道的理論」,改認真分享自己親身經驗 -「金髮很重要」,提到自己剛來華盛頓時,因為遇到美容院拙劣的整髮設計而憤怒。

正當全場二丈摸不著金剛,開始竊竊私語時,只見她話鋒一轉,「反省」說如果當時自己不是只有「呆坐毫無表示異議」,美髮師也無法剪出這樣的髮型。因此,當今美國一些被抱怨或不合理的現象,是被縱容的結果,大家應該站出來發聲,頓時全體報以熱烈的掌聲。除了真誠的態度外,透過原本讓人覺得瑣碎無聊的事情,反而可「單純」地「檢視到自己的疏失」。

故事的結局自己寫

週遭環境與迎面而來的事情,很多時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不必迴避與抗拒它,但卻可因調整自己的「認知」,而得到不同的結果。使我們的「心」,就像放風箏一般,雖然在天空飛翔,了解風向之後,只要記得輕輕一拉,就可以重新收回。

套一句謝淑薇在澳洲網球公開賽打敗強敵後,感性的表達前陣子自己的心路歷程所說的一句話…………「把飄出去的自己,適時再抓回來」。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8.html

相關閱讀: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