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定義?

關鍵字:天才、先天基因、後天培養、神經元、額葉、顳葉、皮質區、突觸

古人說:「由小看到大,三歲定終身」,不外乎是希望不要輸在起跑點。最近有機會看到「國家地理頻道」「神奇的大腦」系列報導,也從「科學觀點」介紹:「天生天才」(My Brilliant Brain:Born Genius),透過幾個個案,探討先天的才華和後天的培養孰重孰輕。 

個案一:自幼展現特殊才能,以及強烈學習慾望 

故事以華裔余峻承為主軸,才兩歲大就自己學會用鋼琴彈奏「瑪莉的綿羊」,八歲的他現在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他能輕易學會更新、更難的樂曲,也可辨識出任何他聽到的音符。雖然是他母親將自己未完的夢想寄託在他身上,而從小就讓他沉浸在音樂中,但余峻承也主動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慾望與毅力,如:每天學習超過8小時以上,半夜睡不著想溜下床學鋼琴…etc.。 

個案二:長期被禁錮與缺乏親情呵護,關閉智力啟發大門 

另外也介紹一個案,一名從小被父親禁錮起來,不與外界接觸的小女孩,直到十二歲才被救出。結果發現她無法言語,在智力各方面發展明顯遲緩。雖然後來有人員介入輔導她學習,也發現其實她很聰明,並開始有長足進步,可惜的是後來寄養家庭對待她並不好,據悉她從此就不再說話。 

個案三:有計畫開啟智力,奠定日後發展 

為此,有專家開始投入輔導貧童,並藉此了解若及早透過有效啟發兒童腦力,對於將來的影響。在訓練過程中,並不「強力」要求小孩做特定遊戲與活動,而是多方接觸,當反應較佳時,再做進一步引導。結果追蹤發現,成效斐然,自幼被輔導的兒童,長大在各方面成就卓越。 

由個案推論:錯失黃金時期就無法啟發大腦?

對於這些個案,節目中並無明確「推論」天才是「先天基因」所自然生成,或是透過「後天培養」而啟發產生。倒是特別指出學習黃金時期的重要性,因為大腦會自動調節成精簡、有效率的網路,在三歲進行第一次「神經元」(neurons)的「修減」,即將單獨的神經元或神經元間,不進行訊息傳遞沒有用的突觸(synapse)修剪。到了青春期,「額葉」(frontal lobe)出現顯著的改變,影響感覺、知覺、思想、情緒等能力,讓成年人有能力學習新事物及技能與判斷力,而二十歲會再次進行神經元的修剪。 

 其實大腦科學這十幾年來的突破性發展,逐漸推翻前面的迷思,權威科學期刊如《Science》和《Nature》,幾乎每一期都有最新成果發表。例如:過去,科學家們相信腦殼下的灰色組織「大腦皮質區」(cerebral cortex,位於大腦外層,上面有負責處理觸覺、運動、聽覺、視覺等感官資訊的區域,還有負責語言與推理能力的區域),與前面提到的「神經元」細胞,並非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的某個時刻就已經大勢底定,其實我們的腦非常具有變化能力,人類確實可以終身學習,甚至改造自己的人格特質。 

新發現:成人透過學習刺激腦力,仍可增加個別神經元之間的連結 

研究發現,學習的主要因素,不在於神經元的「數量」,而在於個別神經元之間是否「產生連結」。所以,即便大腦發育完成,神經元數目不再增加,人的學習力還是可以持續提升。也就是二十五歲之後,人類仍可藉由學習刺激腦力,即腦神經元的連結。故當每次我們從事新的學習,就會在神經元的網路中,連接出新的路線。 

學習刺激腦力的前提 - 寬廣與深入的思考 

這是有前提的 - 學習必須夠寬、夠深,才可刺激腦子創新。美國科學家研究人員讓18名參與實驗的人玩一種字謎游戲,內容是找出一個英文單詞,使它能與列出的其它3個不同單詞搭配,組合成3個有意義的新詞。例如給出fence(籬笆)、card(卡片)和master(主人)3個單詞,需要找出與其搭配的另一個詞可以是post(郵政),組成的新詞為fencepost(籬笆樁)、postcard(明信片)和postmaster(郵政局長)。這些問題經過精心設計,部分需要有條理地思考,另一些則要靠頓悟得出答案。

監測顯示,「頓悟」的出現與大腦右半球「顳葉」(temporal lobe)中的「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 )有密切關系:當研究對象頓悟出答案時,這一區域活動明顯增強,並在頓悟前0.3秒左右突然產生出高頻腦電波。研究人員相信,這一腦區會將零碎的信息集中,當所有信息能構成完整答案時,就會下意識地變得活躍,產生瞬間領悟。 

 大腦神經元活動與個人的行為交互影響,而有因人而異的解讀與偏見產生 

 或許,過一陣子又會有更新的研究結果,但不管怎樣,從上面的發展倒是可以窺知一個原則:人的各種情感反應,本是由不斷的神經元活動積累的興奮點形成的,但人的好惡與作為反過來又能影響大腦活動,然後產生特定的「解讀與偏見」,這也就是相同事物,不同人因自身經驗而有不同認知。 

雖無法了解浩瀚無邊的大腦世界,但仍不停止嘗試開發它 

了解上述相關報導,自己對於先天的才華和後天的培養孰重孰輕,反而沒有太大好奇。因為不管怎樣,先天基因是無法由人主宰,科學再怎麼進步,除非特定醫療用途,否則「很難也不適合以人力」強行改變,因總是會有後遺症。 

我們能做的,不再感嘆已經過去的「黃金時期」,應該是從現在起,「不預設立場」的看待萬物,特別是在這個「取得與複製」資訊更為容易的時代,更該學習「寬廣與深度思考」。即使永遠無法了解大腦真正的運作,但永不停止嘗試開發它,總會找出更多「屬於自己」的潛能。 我想以腦中的經驗,來重新詮釋,所謂的天才…或許可說是「天生我才,必有我用」。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7.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