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系統分析的「字詞定義」切入「背景知識」
關鍵字:字詞定義、背景知識 、溝通
在資訊系統的開發步驟中,在進行系統需求分析(Requirement Analysis)時,有一個程序 - 「字詞定義」(Defining Glossary Term),是為開發者在系統分析設計過程中,對於專案開發的名詞做描述。
明確的字詞定義,為系統後續發展奠基
此程序除可歸納、收斂開發過程中的相關名詞定義外,更可作為往後發展程序的基礎建設。
因為對於系統的開發人員與使用者,如果在分析內容中,相關名詞沒有共同的定義,可能會造成「認知」不同,甚至「無限上綱」而擴大需求,徒增爭議。此外,對於該系統相關知識與概念,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可為往後系統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使用者想開發「電子交易系統」的「代幣式付款系統」,支付工具包括:電子現金、電子支票、智慧卡,這時就需定義各項支付工具在本系統功能定義,特別是像智慧卡功能發展日新月異,已從含了信用卡、借貸卡、多重財務帳號的存取、加值型行銷、個人基本資訊、資料儲存,到銀行現行的支付工具的整合。若沒有將功能界定清楚,或註明彈性以預留後續發展空間,可能造成系統開發完了,跟使用者想像有差異而不符所需。
兜住新知識,架構產生新觀念的利器 - 「背景知識」
這種經由了解與定義名詞,作為「後續發展基礎」的概念,讓自己聯想到另一個概念- 「背景知識」。誠如洪蘭女士在遠流出版「生命科學館」系列叢書的「策劃緣起」提到:
背景知識就像是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越不會流失。它也像是一個架構,有了架子,新進來的知識,才知道往哪裡放,每個格子都放滿了,一個完整的圖形就會彰顯出來,一個新的概念於是誕生。
她也列舉一個著名實驗,把一盤殘棋給西洋棋生手看二分鐘,然後要他把棋重新排出來,他無法做到;但給西洋棋大師看同樣時間,他就能正確無誤將棋排出來。差別不在大師的記憶比較好,而是他有「背景知識」,使得殘棋變得有意義,減輕了記憶的負擔,會主動搜尋有用資訊,組合成有意義的東西。
從日常閱讀,蒐集字詞定義,累積背景知識
雖知學習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但可能面臨兩個問題,一、要學的知識太多,二、不知道如何切入。當然找專書或特定課程,有系統的學習是一種方法,但除了有「時間」的顧慮外,還有要能「適合目前自己的程度」。
自己倒是想到有一個方法,可透過平時閱讀的書報、文章,特別是關於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領域,在閱讀之後,將不了解的名詞另外列出來,蒐集相關定義加以附註。因為是「自己找出來」,且是「實際應用」在文章中,有「故事背景」連結,故可加深對該字詞的了解,要比硬生生讀專業書籍印象來得深。
因著豐富的「背景知識」,搭建良好的溝通網絡
當開發人員的背景知識越豐富,越能引導使用者說出真正的需求,界定出更明確的字詞,進而建置良好的系統分析。其實,不僅是資訊系統的開發,舉凡任何溝通,若背景知識越豐富,更能即時以適切話語回應對方,而搭起良好的溝通網絡。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9.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