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怪癖
關鍵字:額葉、皮質區
日前小外甥女拿了自己手寫春聯,興高采烈問我們大人是否好看?我們基於「禮貌」而說很好看,結果小外甥女便要貼在家門外,最後大人們當然因為「有礙觀瞻」而拒絕,希望她改貼在家裡面,但小姪硬是拗起來哇哇大哭,還丟掉春聯,到了晚上睡前才跟我們「認錯」。
這件事中,只見大人們以理智控制了心中真正的觀感,而小孩則是無法控制心中的感受而直接反映出來,也讓我想起了之前聽過洪蘭女士有關大腦控制言行的相關演講。
最慢發育也最早退化,控制著人行為的腦區域
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是人格與抑制行為能力的地方,要到20歲以後才成熟,所以各國法律幾乎都裁定20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少於20歲則酌量減刑。
從日常經驗也可發現,小學一年級前,小孩都會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因心理頭想到老師說不可打人,但還是無法克制生氣;一邊搬椅子拿糖,卻又一邊說媽媽罵。
此處腦發育最慢,也是最早老化,根據研究,人到五六十歲以後,開始慢慢變得固執、嘮叨,想做什麼就執意立刻要做。所以有人說,人生是個循環(cycle),小孩要餵他吃飯,老人也要;小孩要包尿片,老人也要包;小孩講不聽,老人也講不聽。因此,如果知道這個理論,跟長輩父母相處,就會比較好,因知道他們心中的意念,如果不完成會困擾他們。
此區大腦受傷、不使用或退化,會導致難以控制的行為
有一臨床案例,先生因車禍而使前腦撞到駕駛盤,康復後太太來見醫生,卻表示不知是否該謝謝醫生。因為先生外表、聲音都是本人,但心理住的已經不是原來的他。先生在受傷前是銀行經理,說話做事得宜有禮,但車禍後心理頭想什麼就說什麼,把親友們都得罪光,甚至有天到市場看到買菜的婦人,竟大聲斥責:「那麼肥還來買菜」。
洪蘭也以自身經驗舉例說明,她父親88歲時要編族譜時,執意要她82歲母親,每天頂著大太陽,每當他做完一張立刻影印一張,然後才願意接下去做,而不願一次一整批印。母親受不了,便將她從陽明大學叫回來,洪蘭與父親溝通無效,因父親揚言要自己去,最後洪蘭只好妥協親自去印。
直到有一天,她到輔大演講,因有集郵習慣,看到校長室字紙簍有郵票,心想第一次見面若開口要郵票,不免顯得失禮,結果一直心不在焉跟校長說話,好不容易「撐過」十分鐘都沒說出口,正當很開心自己意念控制很好時,沒想到走到門邊,突然嘴裡不由自主說:請問校長有沒有集郵?如果沒有集郵,郵票可否給我?
「善意」的「陽奉陰違」,來解決問題
從此,洪蘭終於了解父親的感受,因為這想法一直盤旋在腦海,一不注意就無法控制的跑出來,當下就買影印機放在家裡。所以往後,父母若硬要你出門穿毛背心,雖然你覺得外面不冷,最好的方法還是穿著,然後一出門就脫掉,只要當父母的面做了讓他們安心,這事便不會在他們腦海裡轉。
以「平常心」看待人的「特定言行」
我想,這樣的研究結果,主要目的無非是希望以「平常心」看待人的「特定言行」,了解生理上「可能存在的限制」,然後多「體諒包容別人」,也「耐心對待自己」- 或許當下還是無法接受與控制,但事後冷靜思考或許就能慢慢釋懷。
只是,任何知識與理論,不外乎是「異中求同」,但也可「同中求異」,還是有更多個別差異。而且腦科學目前人類研究的部份,僅為冰山一角,一般個人所知更是微乎其微,若貿然「對號入座」的論斷人,也有所不妥。
習慣正向思維
自己不是專業權威,倒是想到或許可嘗試看看,不要透過「控制腦中的慾念」,來導正外顯行為,而是用心「儲存腦中的善念」,以習慣正向思維。到了有一天大腦真正退化時,即使「行為直接反映腦所想而未過濾」,表現出來也可能都是好的。
而且,換個角度想想,排除特殊個案,只要無傷大雅,世界因每個人不同的癖好與真性情,而豐富了我們的視野與人生,就像清張心齋所著《幽夢影》所說的:花不可以無蝶………人不可以無癖...吧!
引用本文:http://back2bas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8.html
相關閱讀:性格突然改變?
留言
張貼留言